摘要: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由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的轉變,包括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兩個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主要由其發展模式決定。“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帶來了財富的增加,但引發的社會問題已成為我國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必須轉向“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注重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強調經濟運行的協調性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轉變經濟結構,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保體系和創新體制、機制來實現發展模式由“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根本轉型。
關鍵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以物為本;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1)04-0103-05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后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這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主要由其發展方式決定。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是一種數量型經濟發展理論,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我國形成了“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理論和模式在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有其合理性,但在高級階段邁進的過程中,其弊端和局限性就逐步暴露了出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巨大沖擊,把我們長期沉淀和固化下來的矛盾集中地凸顯出來,顯現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缺乏足夠的平衡性、協調性及可持續性,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由“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提升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迫切性
“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突出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表現為既定資源條件下的最優產出組合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獲得明顯提高。但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引領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傳統力量正在弱化,引發的社會問題積重難返,“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階段的新變化,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顯得尤為迫切。
(一)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導致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在物本主義經濟增長中,所謂的高效率是對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產出,追求效率的借口成了掩蓋對社會利益損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物本主義經濟增長的資源配置優化至少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單個經濟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外部不經濟問題,如對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這種將個人成本社會化的做法,固然可以增進個人的效率和利益,卻是建立在他人和社會利益受損的基礎上的,起到了降低社會整體福利的作用。因而這種個人的高效率對于社會而言是負效率的,其作用是消極的,它最終會損害到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二是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資源的使用者為了實現可把握的現實利益,資源使用者的傾向必然是對資源充分利用,直至這種資源的現實價值被開發殆盡,而不管這種資源是否還具有潛在的、尚未發現的更大的利用價值,因為這對使用者來說是無法預見的,也是無法把握的。這種資源利用方式在短期內可能以其極高的效率而受到追捧,但對社會來講,是對未來利益的損害,是以犧牲社會的可持續經濟增長能力為代價的,最現實的后果就是導致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日益緊張,而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斷懲罰著人類,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
(二)收入差距托大抑制需求增長,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物本主義視角下,效率是實現經濟增長及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的必要保障,公平問題則屬于政府的宏觀調控范圍,認為通過收入的事后調節就能夠解決。而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效率主導下的收入分配結構具有制度上的不公平性,而不涉及制度根本變革的收入結構調節,有可能緩解不公平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或在時間上推遲矛盾激化,但并小能從源頭上解決不公平問題。我國“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沒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導致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貧富差距急劇拉大。2003年以后,我國收入結構出現了較大變化,即勞動者報酬所占的比重由過去25年長期保持在52%左右大幅下降,經過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到2007年下降為40%。發達國家之所以居民收入差距較小,主要是因為勞動者報酬所占的份額均在55%以上,經營盈余所占比重較為適宜,在20%左右。目前,我國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世界警戒線,這不但會引發社會問題,并且嚴重抑制消費需求,直接對經濟增長造成巨大影響。我國在遭遇金融危機沖擊后,發展戰略必須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轉變,而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實施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不僅會得到更多的民眾支持,而且會推動新的發展,它將帶動需求(主要是消費需求)的擴張,從而糾正投資與消費的不平衡問題。
(三)經濟發展的“唯物”性抑制了人的全面發展
在“以物為小”的經濟發展模式中.以效率為中心,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終極目的,忽略人作為經濟增長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當代“人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人的發展的基本要素應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三個方面。以此標準來審視,中國發展模式中的人還處在低端發展狀態。生存方面,中國迄今仍存在為數可觀的貧困人口;自尊方面,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指健康、教育和人均國民收入三個分指數的算術平均值)較低,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特別關注的“體面的生活和尊嚴”存在相當大的落差;自由方面,在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這不但偏離了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而且抑制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要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
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方向
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方向是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就是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的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發展模式中,人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滿足人的需要是根本目的,優化生命質量是衡量標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終極目標。
(一)“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通過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來實現的。傳統經濟增長理淪強調了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新古典增長理論則認為在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中可能獲得不同的經濟增長率,認為影響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是技術進步和要素質量提高。而新增長理論強調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術變化),而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如內生技術變化)作用的產物,將知識和人力資本等內生技術變化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提出要素收益遞增假定。認為知識是推動增長的獨立要素,知識創新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作為經濟增長決定性因素會產生收益遞增的效應。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關于要素收益的遞減或不變假定,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找到了源泉和動力。這些研究成果構成了“以人為本”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依據。
(二)“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宏觀經濟的平衡性、經濟結構的穩定性和經濟運行的協調性。“以物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以GDP增長為判斷標準,忽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因此,通常伴隨著非常規性的劇烈經濟波動.并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這極大地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成本。而“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注重保持經濟系統內要素數量間的比例關系,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經濟平穩發展,能在較長時期內逐步調整總供給與總需求之問的關系,從而避免激化矛盾,大大降低經濟發展成本。
(三)“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這里“人”的內涵需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上加以提升,即“橫向上擴到邊(全體人),縱向上貫到底(多代人)”的思想。在橫向上,超越“部分人”、“多數人”思維,把握“全體公民”或“全體納稅人”,要使“全體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也不是所謂“多數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縱向上,超越“當代人”思維,而應把握“多代人”或“跨代人”,著眼于“代際公平”。“全面發展”則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內容上,要實現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陛,把產業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對接,把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衡量指標上,告別GDP崇拜,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幸福指數;結果上,要使經濟發展在人的需要滿足上達到時間與空間上的統一,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空間和資源,著力創造一個適應人類自然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
“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目標設定、戰略選擇、機制運行到結果考量等方面都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新的發展模式的構建是否合理,實踐是否成功,歸根結底都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直接引入發展模式,并置于發展模式的核心層面,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以來重要的觀念進展,政策進展和行動進展。所以說,這不僅是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根本提升。
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路徑選擇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實現“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路徑轉換,需要從經濟結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體制、機制四個方面具體展開。
(一)調整經濟結構,確定轉型的主攻方向
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發展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癥結,調整經濟結構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是實現“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轉型的基本途徑。
1.需求結構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轉變。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投資和消費被稱為內需,出口被稱為外需。由于我們過度強調出口的作用和推動出口的增長,我國經濟逐漸形成了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這種模式潛在的風險是:當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需求極度萎縮,無法支持我國出口繼續增加時,我國企業會因缺乏市場而導致生產和投資收縮,從而使得經濟增長速度快速下滑。2008年金融危機使這種風險進一步顯現出來。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無論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美國轉變增長方式(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以及擴大出口),還是各種貿易保護主義,都凸顯了外部依賴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必須實現“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的轉變。這就需要我們著力挖掘內需潛力,特別是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而中國居民消費率一直處在較為低迷的狀態。增加居民實際收入,刺激居民消費欲望,釋放居民消費需求,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是完成需求結構轉變的關鍵。
2.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帶動”向“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目前,我國仍處在工業化中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帶動,第三產業滯后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則成為產業短板。因此,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首先,推進農業結構性戰略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其次,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再次,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為切入點,高度重視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作用,放松市場準入限制,推進產權多元化,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
3.城鄉結構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由于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刻的體制性問題,中國城鄉之間存在嚴重的制度性鴻溝。破除城鄉二元分隔體制,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須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民土地資產收益;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農民流轉的制度障礙;打破行政主導的城鄉二元資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工業帶動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在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
(二)改革分配制度,釋放轉型的需求潛力
我國經濟要向立足內需的方向轉型,就必須找到拉動內需的關鍵點。事實上,內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尤其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人分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偏低、收入差距拉大是制約消費的關鍵因素。因此,只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才能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1.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者特別是農民、農民工和城市工薪階層的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適當降低資本所有者的回報,合理控制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真正體現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加強國家對企業工資的調控和指導,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2.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稅收標準,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人者的調節力度;加強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建立完善的收入信息體系和信用體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收流失;對公益事業的捐贈款項實行全額稅前列支或抵扣,以此激發社會的捐贈熱情,鼓勵公共事業的發展,以便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用于調節收入分配。
3.改革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經營,完善壟斷性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收入分配的民主決策和自我約束機制。規范資本收益,合理調節收入,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對壟斷行業獲取的政策性壟斷超額收益進行合理分配,逐步消除公眾對收入分配失衡、失范的心理感受。改革管理方式,實行雙重調控,即國家對壟斷行業的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進行雙重調控,根據經營管理績效、風險和責任確定薪酬,建立和完善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制度體系。
(三)完善社保體系,穩定轉型的社會環境
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強大功能,是社會的“安全網”,也是經濟的調節器。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不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而且為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起到重要的穩定作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
1.明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方針。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治體制和歷史傳統各異,因此,各國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但就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保障項目而言,卻是大同小異。我國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并且著重強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
2.加快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扎實推進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加快覆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各類勞動者的養老保險體系;改革完善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動態監測制度和失業預警機制;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落實和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穩步提高保障標準;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實現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和城鄉銜接,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3.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支持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可持續運轉,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要穩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而且投入要重點向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人員和城鄉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群傾斜。形成用人單位、職工個人和政府三方負責的、科學的分擔機制,提高社保資金的透明度、規范性,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努力提升社保資金的運行績效。
(四)創新體制機制,建立轉型的基礎支撐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需要有新的體制、機制予以支撐。要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和環境制度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創新突破,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如果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
1.經濟體制的市場化。圍繞更加深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這一基本方向,應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推進經濟市場化改革:第一,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壟斷行業改革。放寬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的市場準人,明確行政性壟斷企業的經營范同,保護民間資本合法權益。第二,改變資源的定價機制,加快建立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市場,由市場來決定資源價格,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第三,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促進財政體制更加公開透明,深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改革,積極引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展模式下的經濟市場化改革不是淺層的市場化,而是帶有“攻堅”性的深度市場化改革。
2.政治體制的民主化。“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成功”。按照“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路,在擴大黨內民主、發展基層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加強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等方面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最大障礙在于,政府存在角色錯位、職能越位和服務缺位現象,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行政體制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由“無限政府”轉變為“有限政府”,由“權利政府”轉變為“責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鼓勵政府行為長期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決策機制,為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提供良好的行政體制環境。
3.社會體制的和諧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動。同時,新的社會矛盾也在不斷出現。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分化、思想道德滑坡是導致社會不安定、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空前的社會變革面前,需要建立一套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適應的新型社會體制,構建—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重點處理好國富與民生、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多元與平衡的關系。
中國的體制、機制變革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全方位的龐大工程,既有各自獨立的中心任務,又相互關聯、互為支撐。只有做到各方面改革協調有序,才能把人民群眾中蘊含的積極性、創造性呼喚出來、激發出來。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