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我國目前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能否成功進行轉變,關鍵在于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導力量,領導干部的觀念、能力和工作直接影響到轉變工作的進行。要使他們的執行力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工作相協調,就必須在主觀認識水平、科學發展能力、引導市場能力等方面要有相應的提升。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領導干部;執行力;科學發展;轉變工作
中圖分類號:D6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1)04-0089-04
2011年3月17日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強調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要在“十二五”時期有重大的進展和突破,就必須增強廣大領導干部的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這是因為,他們才是這一轉變的具體執行力量。要執行這一偉大的轉變,就必須使他們的領導力、執行力與工作目標相協調,就必須使他們的主觀認識水平、科學發展能力、引導市場能力有相應的提升。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提高領導干部的主觀認識水平
2011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指出:“轉變發展方式知易行難,最難難在什么地方?我以為難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念;一是創新機制和干部考核的標準。”事實確實如此!觀念決定思想,思想支配行為。領導干部有著什么樣的觀念,往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只有在正確觀念的指導下,才有可能帶來正確的行動。而領導干部的觀念,往往又取決于他們的主觀認識水平。要使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念、知識結構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中心工作相適應、相協調。就必須在主觀識水平上有所提升。
實際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提倡并不是近期才開始的,而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了。1996年3月5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實現今后十五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所在。”從1996年的“經濟增長方式”到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表面上似乎只有“增長”和“發展”兩個字的區別,但實際上,無論是“增長”還是“發展”,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即目標都在于推動經濟的增長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為什么15年過去了,轉變的目標仍遠遠沒有實現?究其原因,關鍵在于領導干部的主觀認識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
一是沒有認識到這一“轉變”的緊迫性。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勞動力密集型、“兩高一低”型產業得到了相當的發展。這種發展,雖然使我國GDP的高增長率得到了維持,但同時也給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像資源匱乏、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現象普遍出現。而且,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使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人口、城市和工業高度集中的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接近極限,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進行轉變,才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對于這一點,廣大的領導干部體會還不深。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來解決國內的政治、民生和社會等問題。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更要通過不斷的發展來解決上述問題。當然,強調發展本身并沒有錯,但關鍵是看要什么樣的發展?由于缺乏“轉變”的緊迫感,一些領導干部仍延續傳統的發展觀念,借口發展的壓力而阻撓經濟的轉型,片面追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不顧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從而導致“轉變”工作的步履蹣跚。
二是沒有認識到這一“轉變”工作的長期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才能實現。例如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初,中國共產黨并沒有想到革命會要那么長的時間。如果想到的話,也許在革命之初所采取的策略就會完全不同。1936年4月,劉少奇在《肅清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一文中指出:“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者沒有想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后到現在有九年了,為什么上海、漢口、天津這些地方還沒有變成蘇維埃區域?倘若他們早想到這一點,以九年的艱苦工作來聚積革命所需的力量,那末,他們也許不會那樣浪費革命的力量,而認識到積蓄力量和保存干部的必要了。”在“轉變”的這個問題上,道理實際上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就認識到轉變的長期性,那么,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會把困難想得更大一些,心理準備會更充分一些,政策制定會更科學一些。由于未認識到“轉變”工作的長期性,許多領導干部在轉變的心理準備上明顯不夠,在政策的制定上也缺乏科學性,在政策的執行上更是缺乏連續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就有了口號喊得多、形式主義的內容多、運動式的做法普遍以及政策制定的功利性色彩明顯等問題。
領導干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領導力量。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提升領導干部的主觀認識水平。作為領導干部,他們既要認識到轉變工作的緊迫性,同時也要認請這一工作的長期性。只有充分認識到轉變工作的緊迫性,才能增強轉變的主動性、緊迫感和責任感,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只有充分認識到轉變工作的長期性,才能加強對轉變的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要任務,兼顧當前和長遠,處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提升領導干部的科學發展能力
2008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講話時強調指出:“我們要著力提高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領,努力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的堅強堡壘、把干部隊伍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骨干力量,為推動科學發展觀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對于廣大領導干部來說,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最終要落實在提升科學發展的能力上來。
那么,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如何轉變?2009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會議”上講話時指出:“防止污染的必經之路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環保產業,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講污染防治的問題。實際上,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換言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推動我們的經濟從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從高碳向低碳、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方式轉變。其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以及環保產業,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即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科學之路。要提升科學發展的能力,領導干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培養科學發展的思維。所謂培養科學發展的思維,就是要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從不正確的政績觀中解放出來,使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與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符合,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相一致。傳統思維認為,越是后發展、欠發展地區,越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來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第二位的。實際上,這一觀念已嚴重落后于現實。當前,新一輪的產業調整、轉移和升級,正在全球迅速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誰的見識早、行動陜,誰就能贏得時間,取得發展的主動權。只有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應對區域激烈競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選擇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旋律,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要培養科學發展的思維,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豐富自己在科學發展方面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必須在實踐中積累科學發展的經驗。只有如此,才能逐漸形成一種科學發展的思維,使自己的領導行為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二是提高科學發展的決策水平。根據中央的精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路在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當然,要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各級領導干部還必須緊密結合本區域的實際走一條符合本區域發展的特色之路。近年來,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口號下,許多地方一窩蜂地提出發展優質農業、生態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改造并提升傳統產業等目標,幾乎將所有新型產業一網打盡。雖然上述產業與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也是相符的,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科學的決策并不是去照搬所有的轉變項目,也不是去漫無目的的全面鋪開,而是必須因地制宜、大膽探索、有選擇地去建設,特別是要圍繞本區域的實際進行轉變。否則,各區域一窩蜂地去發展所有的項目,到時必然會面臨一個同質化的競爭,最終導致形式主義、產能過剩以及資源浪費等現象。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盲目照搬的結果也許只能是跟在后面吃魚尾巴。因此,科學決策最重要的是要立足區域實際,順應時代的潮流,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
三是提高科學發展的組織能力。要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來推動。例如,各級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都必須緊緊圍繞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靠我們的干部,依靠他們對制度的執行、改革和創新。一方面,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協調作用,以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另一方面,又必須不斷地健全科學民主決策、行政效能和行政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政府績效管理體系,加強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績效考核,確保各項轉變工作目標任務能夠落到實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強調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綜合性、系統性、戰略I生的轉變,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作為這一工作的領導力量,廣大領導干部必須不斷提高自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領,培養科學發展的思維,通過科學的決策和科學的組織,使轉變的工作又快又好地進行。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提升領導干部的引導市場能力
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需要黨政部門、社會、市場等多方面進行互動并形成合力。在這一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除了扮演好領導的角色之外,還必須建立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利用市場配置資源和調控的作用,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從而最終達到轉變的這一目標。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領導干部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要扮演“領導”的角色,這是毫無疑問的。對此,習近平于2010年2月在中央黨校講話時曾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要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的成果為新起點不斷推進理論武裝工作,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長效機制,從思想政治上和精神動力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保證。”這也就是說,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黨政部門不能被邊緣化,領導干部需要主動發揮領導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能單靠行政命令,而需要科學地引導市場,以形成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合力。講到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定位,我們一般用“政府搭臺、市場唱戲”來概括。所以,要做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工作,就必須從政府的角度來研究,就要了解市場、了解企業,了解他們需要哪些舞臺,需要做什么樣的調整和改造。總的來說,政府要充分發揮對市場的引導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政策的引導。近年來,市場上接連出現了“豆你玩”、“姜你軍”、“蒜你狠”等現象,實際上,這也是流動性過剩的—個表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經濟的杠桿、稅收的政策加以引導,將這些資金引導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要的方向上去。因此,領導干部需要從市場需要的角度出發,完善落實綠色采購、典型示范、稅收扶持以及要素保障等政策。像綠色采購,如果大家都購買綠色產品,那么,綠色企業就會有生產積極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將綠色產品列入政府的采購目錄,實施綠色產品應用示范工程,以及支持綠色產品“走出去”的戰略等,這對提高綠色企業的積極性和擴大產品的示范效應具有推動作用。在要素的保障上,需要優先安排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重大項目的用地指標,引導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項目和成長性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大力推進優勢企業上市,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的發展,設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專項資金等。
二是制度的引導。制度的缺失,往往會使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失去約束,市場上魚龍混雜、爾虞吾詐、惡性競爭等現象凸顯。這些現象的存在,又往往使企業不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給予過多投入,生產缺乏長遠的規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淡薄,在轉型工作上也缺乏足夠的熱心。因此,需要領導干部不斷地完善制度建設,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軟環境。例如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要達到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目的,就必須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轉變過程中,各級黨政干部還必須完善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激勵約束制度;改革財政稅收制度和價格機制,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利益導向機制,等等。與此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等等。
三是加強輿論引導。這需要領導干部充分運用各類大眾傳媒工具,加大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宣傳力度,及時總結并推廣轉型工作中出現的先進典型,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營造一個有利于加快經濟轉型和升級的良好氛同,進一步優化社會環境和發展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各級黨政領導還需要鼓勵正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觀念,使“綠色GDP”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追求,“綠色政績觀”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追求,“綠色生產觀”成為廣大企業的追求,以及讓“綠色消費觀”成為全社會的追求。
綜上所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而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作用,就必須不斷提升他們的主觀認識的水平、科學發展的能力以及引導市場的能力。當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領導干部還要不斷提高自己把握經濟發展規律、開拓工作新局面的能力,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努力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