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發展需要東盟國家的穩定與繁榮,東盟的發展也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雙方在政治與安全、經濟與貿易、國際與地區事務中的合作不斷深化和拓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礙于中國與東盟合作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的新問題。中國與東盟雙方只有不斷的加強了解和溝通,堅持在“和諧世界”理念旗幟下持久深入的發展雙方的合作,求同存異,才能構建新型的睦鄰友好關系,實現雙方的互利雙贏。
關鍵詞:“和諧世界”理念;中國一東盟;區域合作
中圖分類號:D8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1)04-0042-05
“和諧世界”理念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大調整、大變革的世界,提出的世界和諧的新理念。“和諧世界”理念,明確了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長遠目標。這一理念和目標的提出,從根本上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今后走向的普遍關切,從根本上回擊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從根本上回答了人類希望有一個怎樣的世界,以及怎樣構筑這樣的世界……,這些中國和國際社會所共同面對的重大命題。
一
中國與東盟同處亞洲,山水相連,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和共同的發展目標,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源遠流長,合作基礎深厚。中國與東盟是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合作,中國一東盟自貿區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亦是我國首個與外國共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合則兩利”的睦鄰友好關系。中國的發展需要東盟國家的穩定與繁榮,東盟的發展也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雙方在政治與安全、經濟與貿易及金融的合作不斷深化和拓展,在國際與地區事務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呈現不同以往的合作新態勢:
(一)以互利共贏為基礎的政治與安全互信建沒形成良好互動,政治交往、安全合作溝通與信任得到加強。在政治交往方面,2010年10月29日第十一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東盟雙方簽署了中國—東盟合作第二個五年行動計劃文件,即《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11-2015)》,該計劃文件的簽署為今后深化中國一東盟區域合作指明了方向。2011年1月25日中國一東盟外長會議在中國云南昆明舉行,會議圍繞中國—東盟戰略合作主題,就雙方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東亞合作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進一步推進了中國一東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此次會議是東盟首次在中圍境內舉辦,意義重大。在安全合作方面,2009年2月《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通過,東盟在處理地區安全問題上己從安全領域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保護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加之定期舉行的領導人年度峰會以及東盟地區論壇等,加深了中國一東盟雙方的互信。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雙方態度亦有所轉變。東盟國家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方式確立南海行為準則。中國則反對無關國家插手南海爭議,反對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多邊化、擴大化。目前,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雙方正進行談判,以便在處理南海領土爭議方面達成一項新的“更強的”行為準則。
(二)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投資合作、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新亮點。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態勢。據海關統計,2010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雙邊額達292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5%,東盟位列歐盟、美國、日本之后,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成一年來,一向被認為“短腿”的投資合作也取得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東盟區域發展的新引擎。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而且隨著中國—東盟開放投資市場,“中國一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開始運行,以及雙方投資環境的改善,投資壁壘的降低,預示未來雙方投資合作會出現更大的增長空間。服務貿易也已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亮點之一。雙方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在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等領域,東盟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服務貿易出口市場;而在海運、航運、金融服務、建筑工程服務等領域,東盟則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乘自貿區東風,在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區域化快速推進。人民幣區域化,有序推進金融、資本市場的開放與融合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的另一重要亮點。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為中國與東盟的金融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國與東盟雙邊巨額貿易量則為中國開展對東盟地區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提供了重要支撐。東盟地區是人民幣區域化的先行區。在貿易便利化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推動人民幣區域化是順理成章的事。200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聯合公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此項業務的啟動,順應了中國與東盟市場對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的需求,對促進中國—東盟雙方貿易發展和促進中國企業到東盟投資有積極作用。自貿區建成一年來,在東南亞很多國家,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已成為越來越多商人的選擇。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中國承諾逐步開放資本項目,加強人民幣彈性,并加快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銀行已經在東盟多個國家用人民幣結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東盟各國國家銀行發起建立了“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東盟部分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和貨幣當局已將人民幣列為官方儲備貨幣。2009年以來,為了共同抵御金融危機,亞洲各國央行建立本幣互換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的貨幣管理當局簽署了總額為33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貿易,支持直接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在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為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與東盟的協調與配合進一步加強。首先,中國始終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贊賞并支持東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積極作用,尊重和支持東盟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區的努力,支持東盟在東盟地區論壇中發揮主要推動作用,支持東盟根據各方舒適程度,循序漸進地推動東盟地區論壇向前發展。中國歡迎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的生效。其次,中國—東盟雙方共同推動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東亞—拉美合作論壇等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機制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在東盟10+1、東盟10+3、東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機制中的協調與配合。第三,中國—東盟雙方在共同關心和關切的問題上進行了良好的溝通與協作,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相互理解、支持與配合,為促進自由、公正的全球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均衡發展做出貢獻。第四,東盟成員國認為一個和平、穩定和繁榮的中國是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長期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東盟成員國重申繼續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東盟承諾將繼續在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區域和次區域組織和項目中密切和中國的相互協調與合作。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東盟一體化進程和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繼續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的友好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
二
應當說,近年來特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以來,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成就是巨大的,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中國與東盟雙方合作就沒有任何障礙與問題可言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就沒有面臨任何的矛盾與困難了。若從深層次探究,中國與東盟在政治與安全合作方面、經濟與貿易合作方面、金融與投資合作方面、國際與地區事務合作方面仍存在矛盾和問題并出現了一些有礙于中國與東盟合作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的新問題。
(一)從政治與安全合作方面來看。一是中國與東盟雖建立了“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但在自由貿易區領導權問題上東盟仍疑慮重重,長此下去會成為制約自貿區推進的重要影響因素。盡管我國一再申明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和發揮主導作用,但東盟仍擔心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由于雙方實力的進一步消長變化,自貿區領導權旁落,而不再由自己說了算。二是東盟國家在對外關系中仍奉行對我國“深入接觸”與“軟制衡”相結合戰略,試圖借助其他大國勢力對我國進行制約。東盟的一些國家不但與美國、印度等域外大國頻頻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以“制衡”中國,而且南海周邊的一些東盟國家還把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國的石油公司請進來,企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多邊化。三是中國與東南亞海上鄰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摩擦顯著增多,中國海上領土和海洋權益安全受到嚴重挑戰。2009年南海周邊的一些東盟國家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案的最后期限臨近,圈海劃界,同我國爭奪島嶼與海域歸屬權,企圖將侵占我國海洋權益的行為合法化,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履行情況令人堪憂。四是中國與東盟的軍事交流與合作仍處于較低水平,與經濟合作,政治交往相比遠遠滯后。軍事交流與合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國家間安全互信關系是否融洽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影響雙方政治互信和彼此戰略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2009中國一東盟高級防務學者對話會”在北京開幕,但由于東盟部分成員國對中國仍懷有戒心和不信任感,對中國在安全防務領域有疑慮,造成雙方在軍事和防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展非常緩慢。
(二)從經濟與貿易合作方面來看。雖然中國一東盟自貿區開局良好,成就矚目,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深入發展,一些阻礙雙方合作進程進一步深入的因素也漸漸浮出水面。一是中國—東盟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0年中國自東盟進口達1545.6億美元,增長了44.8%;對東盟出口1382.2億美元,增長了30.1%。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達16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8倍。怎樣應對中國—東盟貿易不平衡問題,縮小中國—東盟貿易逆差,是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最重要的挑戰之一。二是自貿區內物流發展層次不一,通而不暢的物流體系己成為自貿區經貿發展的掣肘。目前自貿區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物流觀念差異較大,物流標準不統一等因素,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中國一東盟經貿發展的一大障礙。三是信息共享機制不暢通,演變成為制約雙方經貿發展的新“瓶頸”。依照協議,中國與東盟國家實現“零關稅”的商品超過7000種。但由于在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內,信息共享機制不暢通影響了“零關稅”的貿易進程。四是技術、標準的不統一也給雙方的貿易帶來某種“瓶頸”。五是雖然中國與東盟“零關稅”安排已經啟動,但在政策法規的銜接、通關程序、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需要銜接的細節,故加快貿易便利化進程對鞏固和發展自貿區非常重要。
(三)從金融與投資合作方面來看。金融合作程度仍然落后。一是跨國、跨區域的金融服務不配套.金融產品缺乏,針對區域經濟合作的金融創新不足,跨區域結算渠道不暢,中間業務占的比重小,服務效率低。二是由于在吸引資金方面各成員存在競爭,導致一些國家并不熱衷于資金的流出,而只關注資金的流入。這樣就造成本國吸收到的資金只能由本國的金融機構經營使用,外國的銀行機構難以跨區域開展業務,限制了區域金融合作的擴大與發展。三是跨區域間金融監管不配套,層面不深入,東盟國家對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仍心存疑慮。原因在于他們既希望人民幣能夠成為東盟國家的“穩壓器”,但又害怕東盟國家對人民幣的依賴擴大后,東盟金融貨幣乃至整個國家經濟被人民幣“裹脅”。四是行業合作現狀與市場開放要求尚不適應,雙向投資規模偏小。目前.中國在東盟的投資只占東盟全部投資的2%,投資貿易市場尚待進一步開放。
(四)從國際與地區事務合作方面來看。由于美國深度介入,東盟與美、日合作關系日益緊密,將進一步影響和制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與關系走向。2009年7月22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美國成為TAC的第16個區域外成員國。簽署這一條約說明美國有意更深地介入東盟事務。美國還向泰國、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等湄公河流域4國提出建立新合作框架的提案,而此前的“湄公河流域開發計劃”等別的合作框架都包括中國和緬甸。但此次美國并未將中國和緬甸列為磋商對象。美國的目標是與4國共同建立“美湄合作”新框架,在環境、教育、保健等三個領域內就氣候變化和防治艾滋病對策等問題展開合作。近年來,日本也加大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力度,特別是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與并援助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合作。日本現已成為GMS最大的援助國和投資國。如何平衡與中、美、日之間的關系,將是東盟國家的一項緊要課題,并將決定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三
自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和諧世界”理念以來,中國對東盟一直奉行“和諧外交”政策,中國—東盟關系也因此進入全方位發展階段。針對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中出現的制約性新態勢,筆者從“和諧世界”理念視角提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新的外交條件下發展中國—東盟雙邊合作關系的對策。
(一)在政治與安全合作方面,要貫徹落實“和諧世界”關于世界各國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理念。一是中國要繼續加強與東盟的對話與交流,構建多邊互信機制,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戰略對話與協調,不斷增信釋疑,從而建立起高度穩定的互信關系。二是在南海問題上,一方面要繼續加強與東盟國家在領海爭議問題上的磋商與談判,加強對于南海“聯合開發”問題的研究與探討,盡早提出中國的具體主張和方案,推動南海合作和共同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爭端解決機制,制訂新的南海行為準則,以保障雙方在發生嚴重利益沖突且協商談判不能達成妥協情況下,能及時提供仲裁和司法救濟。三是要加大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力度,確保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利益的維護。四是要重視消除東盟國家在領導權問題上對中國的疑慮,進一步夯實和推進雙方的政治關系,并以此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深入發展。五是要加強巾國—東盟軍方之間的往來,特別是要加強雙方軍事力量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協商共建海上共同保障合作機制,積極探討和推動雙方危機管理機制的建立,以此為契機推動雙方軍事交流與合作。
(二)在經濟與貿易合作方面,要貫徹落實“和諧世界”關于建立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實現建立公正世界目標的理念。一是要充分挖掘雙方的經濟合作潛力,加強雙方在農業、科技、能源、金融、制造業、航運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的合作,扎實推進與東盟國家一些影響大、效益好的項目合作;另一方面就是要根據東盟國家不同特點,在產業政策上有所區別,根據雙方條件,選擇合適產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通過實施有區別產業合作政策來發展不同層次的互補分工以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區域內貿易,實現產品的多樣化與差異化,縮小中國—東盟貿易逆差。要針對東盟不同國家、不同消費水平、不同消費習慣,開發既適合東盟市場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增加對東盟國家的出口,把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產品競爭性變成雙方的產品互補性。三是要大力發展區域內金融體系,進一步加強匯率政策協調,穩定區域內雙方匯率以及主要儲備貨幣的匯率。雙方應在支付協議的基礎上,在代理、結算、貸款、擔保、咨詢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并通過構筑貨幣協作平臺,協商解決貨幣合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更深層次銀行業務合作奠定基礎。
(三)在國際與地區事務合作方面,要貫徹落實“和諧世界”關于各國加深互信、加強對話、增強合作,促進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的普遍和諧理念,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一是在國際與地區事務合作中要充分考慮東盟國家的利益,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一方面區域內國家都有參與國際與地區事務的權利;另一方面區域內國家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要及時溝通、密切配合、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二是要采取更為主動和更為靈活的態度來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加強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合作力度。大湄公河次區域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橋梁和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國可通過建立區域內四國地方政府間的雙邊和多邊對話機制,以長期、穩定和制度化的合作_方式推動該地區貿易與投資的發展,并以此推進區域內各國政府間的互信和各國之間長期穩定的睦鄰伙伴關系,促進湄公河流域各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