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馬克思勞動異化思想為基點,分析網絡異化的概念。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表現主要有網絡沉溺、網絡孤獨感、網絡信任危機、網絡人際關系疏遠等表現;網絡人際關系異化要求人們回歸人的本性,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回歸到現實的社會中去。
關鍵詞:網絡人際交往 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概念最早見之于其博士論文中,經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系統論述,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成熟。異化理論,特別是勞動異化理論一直是馬克思批判揭露資本主義制度黑暗的強而有力的哲學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F代社會中,由于各種社會環境、條件的改變,異化現象并沒有消失,在現代社會中表現得更加的明顯。
一、人際交往的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的概念來源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基點認為異化是從主體分裂出一個與主題相對立的客體。而揚棄異化則是消滅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性,從客體那里返回到主體,從而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在這里的主體指的是絕對精神。他認為整個自然、歷史發展的各個環節的展開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異化和揚棄異化的過程。在黑格爾那里,異化指的是主體(絕對精神)的客體化。
費爾巴哈對于異化的含義與黑格爾看法不一樣。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的基礎上來闡述異化,因而他的異化概念帶有宗教的性質。他認為異化有兩重意思:一是指人們在禱告時當精神與肉體相脫離,與上帝合二為一;二是指圣靈在肉體化時由于顧全人性,以致人性的喪失,罪人與上帝分離。異化最早出現在中世紀的神學中,說的是人與神相異化。人創造了神,但是神反過來控制了人,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人從人的本質中逃脫,匍匐在神的腳下。人的本質被集中于神,同時神又反過來通過人給予的力量來控制人。費爾巴哈是第一個把異化和人本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的本質異化”的理念。異化主體問題上,費爾巴哈提出了“主體是人”的觀點。他認為只有“感性的、肉體的、實實在在的人才可以作為主體?!彼援惢傅氖侨说谋举|即人的主體性的缺失。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提出異化思想。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是從絕對精神到絕對精神,是唯心主義的異化觀。而費爾巴哈則是用抽象的人代替了現實中的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認為異化勞動“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②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人的異化表現為: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他的勞動活動以及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在這三者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異化的第四個表現是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叭送约旱膭趧赢a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币驗椤叭说漠惢话愕恼f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猜得到實現和表現?!痹隈R克思那里人際關系的異化就是指人與人的異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異化指的是人通過活動生產出異己的力量,而這個異己的力量反過來控制人。這種異己的力量在黑格爾那里指的是絕對精神;在費爾巴哈那里指的是宗教的神;在馬克思那里指的是資本主義所控制的人的本質的缺失。其特點就是人的主體性的缺失,人成為人自己所創造的異己力量的奴隸。異化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人與人的主體性的疏遠,人際交往的缺失,人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的逃離。
網絡是一種社交的手段,一種工具,一種媒介。異化現象發生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功能的增多,網絡社會也存在人際交往異化的現象。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指的是科技的發展創造了網絡交往的平臺,由于人們過于依賴于網絡,致使網絡成為主導和控制人的一種異己的力量。
二、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表現
1.網絡沉溺。所謂網絡沉溺指的是一些人沉迷于網絡中的信息收集、郵件的閱讀和發送,在一段時間內被網絡中五花八門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方式所吸引,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網絡上,甚至于對其他的事物提不起興趣,也叫“網絡綜合癥”。@現代社會中的人工作壓力大,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讓人無所適從。網絡成為了現代社會逃離現實世界的有效方式。網絡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壓力中的人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暫時地遺忘自我,在網絡世界中重塑理想的自我,因而沉迷網絡。特別是網絡游戲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沉迷網絡的表現就是網癮,而網癮的本質就是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人在網絡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人與機器的對話(人機對話)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替代品,沉迷于網絡的人是被網絡控制主導的人。
2.網絡孤獨感。網絡在虛擬的空間內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聯系在一起,形成強大的“人際關系網”。但是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是虛擬的,網上看似熱鬧,網下還是要自己去面對自我?!叭绻^分依賴網絡交往,則會忽視日常的社會交往。有深度、面對面的交往就會減少,人們在越來越多的‘交往快餐’中感受到更多的冷漠、孤獨和無聊?!雹芫W絡交往中人們僅僅是依靠網絡上的交往而缺乏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實踐,很容易造成個人在現實生活交往中的不適應和焦慮,因而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網絡交往導致現實交往的缺失,使人難以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造成人與人關系的疏遠,因而網絡孤獨感產生。
3.網絡信用危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⑤人的本質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說明。傳統意義上的人際交往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在以網絡為媒體的網絡社會中,網絡交往并不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而是人與人之間還隔著中介(電腦機器)。同時這樣的交往是以“符號”為形式的。人際關系整體劃一為符號。當人們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時,是同符號進行直接交流。人只是隱藏在符號之外的一個控制者。正是由于網絡人際交往的符號化,使得在網絡上進行交往的人難以判斷對方的相關信息。人們在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時候,沒有因為亂說話所帶來的現實的后果,因此他們可以在網絡上不顧道德不顧真相撒謊和欺騙。在網絡上虛擬的言論還是被允許存在的?!熬W絡可以隱去真實的社會身份,一多個虛擬的身份進行網上交往,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也是很多網民以游戲的心態進行網絡交際。人們對網上人際之間往來充滿懷疑,不敢輕易信任,很多網民不得不面臨網上網下的角色差異和沖突,一直產生多重的人格障礙?!雹奕穗H交往需要以信任為基礎,這不僅是交往的起點,也是交往的終點。信任不僅能夠更加完善人際關系,更是人類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的追求,因為被信任的基礎是誠信。
4.網絡人際關系的疏遠。網絡為人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疏遠。首先,由于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消磨了人們短暫的空余時間,使得人們見面相聚的時間變得少。中國是傳統的熟人社會,見面多就相當于熟人,見面少就相當于陌生人。因此,人際關系開始疏遠,特別是當代社會“宅文化”的興起,更加使網絡成為人們的依賴。其次,網絡為人們提供溝通的新途徑,但是這種途徑把“舉止言談轉化成二進制的語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成了數碼化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逐漸被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⑦人的情感流失在虛擬的二進制、電腦屏幕上。網絡人際關系的疏遠使人與人之間感情淡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感到冷漠、孤獨和無助。
三、網絡人際關系異化的消除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異化勞動的產生是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而使勞動所生產的產品只供資本家享受,而勞動者(工人)則只能得到“赤貧”。因此馬克思提出消除異化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的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本質、對象化合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結合,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p>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得出共產主義是揚棄異化勞動的方式,因而提出要消滅私有制,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也是符合社會需要的。但是在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的條件,消滅私有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要求人性復歸的思想對于我國社會中的網絡人際關系異化仍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的思想為我們分析網絡人際關系的異化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其次,其人性的復歸理想為我們指明了消除網絡人際交往異化的方向。
1.回歸人的本性。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是由于人們逃離現實逃離生活而產生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人為什么要逃離?因為人對自身的不滿意。因而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是現代社會是一個原子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而人與人之間很難彼此之間的溝通,現代的人們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可以找到,因而人們甘愿被束縛在網絡,沉溺于網絡。消除網絡人際關系的異化的最重要的是要人能直視自我,自己面對自己,在現實的世界中重現找回自我。
2.回歸生活。回歸生活就是要回歸生活的本質。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同時又是不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人,能很好地融入生活,能自由自主地選擇、安排、享受生活。而只看到生活的不美好的人,則可能會對現實抱有極端的心態,而網絡則成為了發泄的理想之地?;貧w生活要求人的主體性,能直視生活中的美好與不足,把生活作為人生的寶貴的資源庫,虛擬的網絡交往并不能代替現實的交往。
3.回歸社會?;貧w生活的本質就是要回歸社會。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組成了社會,而社會又是人的社會。社會與人是密不可分的,這是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早就告訴我們。人不能離開社會,只能在社會選擇,人際關系也必須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