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段落】
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簾兒悶著,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
——賈平凹《月跡》
【文章導讀】
賈平凹自小在山區長大,畢業后又回故鄉去了。他說:“我最愿意回到生我養我的陜南家鄉去,那里是我的根據地……黃土高原的風物會給我以渾厚、拙(zhuō)樸;南伐,莫過于愛去四川,西南盆地的風情,會給我以精光、靈秀;東征西征,我莫過于愛去黃河兩岸,它給我以水的表面貌似平靜、溫柔而內藏排山倒海的深沉和力量。”
《月跡》是賈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跡》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寫的是童年的一個中秋之夜追尋月亮的往事。“月跡”本來的意思應該是月亮的印跡,而月亮在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跡”作題目,實質上是暗示美好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xù),具有象征的意義。
【精讀感悟】
《月跡》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在皎潔的月色中,我們能感受到孩童奇特敏銳的想像,以及通過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與描寫,喚醒讀者純真、寶貴的童心,寄予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向往、留戀和對生命熱愛的美好愿望。
全文按照“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的順序展開。每一部分過程描寫得趣味盎(àng)然,尤其是那些洋溢著孩子們稚氣未脫的語言與朦朧幼稚(zhì)的審美標準讓人回味無窮,在第一部分中孩子們坐在中堂里翹首仰望,竟然認為“月亮是長了腿的”,讓人感嘆孩童的想像力是多么神奇呀!他們又跑到院子中在皎潔的月光下欣賞美麗的月色,用靈心慧眼去感受:“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 把月光與“玉”與“銀”聯系起來;“骨朵兒是繁星變的”,這些奇特的想法,符合孩童們的視覺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他們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里,孩童們先是一陣驚詫,“面面相覷(qù)”,“倏忽間”好像周身彌漫“一種氣息”,有“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自己就在月中。作者運用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變成嗅(xiù)覺、觸覺,讓孩童身臨其境,進入了無比美好的境界。由月桂又談及嫦娥,談及嫦娥“和三妹一樣漂亮”,三妹認為自己與嫦娥一樣漂亮,于是認為“月亮是屬于我的”, 角色身份的如此轉化也只有孩子才能如此,童趣可愛。她獨享月亮,引起孩子們的嫉妒,于是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隨著奶奶——孩子們追求美的領路人,出來倒酒、讓大家喝酒,“月亮就在每個人的心里了”,證明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孩子們興奮不已。奶奶是個極高明的導師。在她的提醒下孩子們滿懷欣喜地去尋找月亮。他們“越發覺得奇了”、他們“來了興趣”,他們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尋出了月亮。事實上就是這樣,月光如水,傾灑的光輝無處不在。
院外,孩童們尋找月亮的天地更為廣闊。接著是他們又在河船、河的上灣、下灣,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發現了月亮,在鍥而不舍的追求中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再“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華起一種認識來了:“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長天為紙月為印,形象貼切,童心的創造力極為高超,童心的氣概可吞長虹!孩子們陶醉了,在郎朗的月光中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滿足,便甜甜地睡去。
【作家簡介】
賈平凹(1952-),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作品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后期則開始向空靈的意韻發展,并且探討都市中人的生存狀態。代表作《秦腔》、《高興》、《愛的蹤跡》等。
【互動鏈接】
請你回憶一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童稚有趣的事,把它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