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集音、形、義三者于一體。同學們在學校學的是漢字,在生活中運用最多的也是漢字,一定發現漢字里的學問非常大吧?在學漢字、用漢字的過程中,也一定遇到過許多特別的事情吧?看,江子寒同學一家人就遇到一件尷尬的事情。
我和漢字的故事
文★江子寒
今天,我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自然會想起那件事來。
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去小超市購物。我心中竊(qiè)喜,希望能買到我的“奧利奧”(餅干),可不知小超市有沒有。小超市就在家附近,我們沒走幾步就到了。我和媽媽精挑細選,我們喜歡吃的食物幾乎都有,就差“龍鳳爪”了,四處尋找,終于找到了。哈哈,我愛吃的雞爪到手了!我拿著雞爪四處張望,看看我的最愛在哪?突然,我眼前一亮:奧利奧!我像撿到寶貝似的,大聲呼喊媽媽:“媽媽,快來,這里有奧利奧。”媽媽飛奔過來,驚奇地說:“想不到這里也賣‘奧利奧’,而且這么便宜——5元一斤,大超市都賣24元一斤!”
“那買還是不買啊?”我小心翼翼地問。
“當然,一個字——買!”媽媽肯定地說。
“等等,不可能這么便宜吧?”爸爸遲疑地說道。
“對!對!別總想撿便宜貨。”我附和著。
于是,我們不約而同地拿起“奧利奧”,仔仔細細地看著包裝袋上的說明,爸爸眼睛最亮,發現了問題,大笑道:“這哪里是‘奧利奧’,是‘粵利粵’呀,哈哈。”
我和媽媽搶過來一看,發現真的是“粵利粵”,不禁都很尷(gān)尬(gà),但又慶幸沒有上當。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少這種情況,如“菜師傅”(康師傅)“歪歪爽”(爽歪歪)“喜三郎”(喜之郎)“太白兔”(大白兔)等。這是那些商家利用了漢字形近的特點,讓顧客上當,真是狡猾啊。同時,也讓我感受到漢字的奇妙,加深了對漢字的了解。
鏈接臺下
注意“和”字
所有題目為“ __和__ ”的作文,都要注意這個“和”字。“和”字將題目中的兩個事物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例如:“我的同桌”與“我和同桌”這兩篇作文的區別就在這個“和”字。前者要寫的是“同桌”,以寫人為主,通過一二件事來突出同桌的某方面特點,作文中可以不出現“我”;后者就不能只寫同桌,還要寫“我”, 以寫事為主,要通過記敘“我”和“同桌”之間發生的事情來說明某個問題。
《我和漢字的故事》也一樣,不能只寫“我”或者“漢字”,要寫我在學習漢字、使用漢字時發生的故事。本文通過寫我和爸爸媽媽去小超市購物時,差點誤把“粵利粵“當成“奧利奧”的事來說明漢字的形近特點,就準確地把握住了題目中的“和”字。
不過,這篇作文辨析“漢字”的內容還顯得有些單薄。如果是楷體字,“粵”字和“奧”字的字形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商家為了迷惑顧客,不會寫正楷的“粵”字,而是會給這個字進行一些變形,比如把“粵”字下面的豎折折鉤部分寫得像“大”字那樣,讓人一眼看去就和“奧”差不多。如果小作者能把他看到的包裝袋上“粵”的字形進行更加細致的描述,扣題就更緊了,也更有說服力了。
怎么來選擇“我”和“漢字”之間的故事來寫呢?同學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選材:
一、老師或家長教“我”學漢字時發生的故事,包括識字、寫字、練字等故事。
二、使用漢字時發生的故事。比如因為粗心寫錯別字鬧的笑話或者產生了嚴重后果的事。
三、進行社會調查時發現的亂用漢字的現象。
抓住故事三要素
從題目來看,《我和漢字的故事》是講述故事。要講好一個故事,注意需要把握三點:
第一是要有懸念
例如這篇作文的第一段:“今天,我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自然會想起那件事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給下文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懸念:是一件什么事會讓人想起來就情不自禁地笑呢?
又如,媽媽發現小超市的奧利奧只要5元錢一斤,比大超市的要便宜很多。這里又有了一個小小的懸念:為什么會這么便宜?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
正是因為這些懸念,使得這個故事具有吸引力,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要有矛盾和沖突
例如,奧利奧餅干在大超市賣24元一斤,而小超市的只需要5元一斤,價格相差太大了,這是本文一個有意思的矛盾。
而“我”想買的是“奧利奧”餅干,卻發現小超市賣的是“粵利粵”,這是本文的另一個有意思的矛盾。
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如何使用?商家利用了這個特點來迷惑、欺騙顧客,顧客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才不會上當,這是本文第三個有意思的矛盾。
我們在寫故事時,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人物、事情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會讓你的故事情節更有意思。
第三要有細節刻畫
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對人物的心情、語言、動作、表情都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如:“我眼前一亮:奧利奧!我像撿到寶貝似的。”“那買還是不買啊?”我小心翼(yì)翼地問。“等等,不可能這么便宜吧?”爸爸遲疑地說道。爸爸眼睛最亮,發現了問題,大笑道:“這哪里是‘奧利奧’,是‘粵利粵’呀,哈哈。”這些描寫都非常細致傳神,讓一件差點上當的小事變得生動而有趣起來。
你和漢字之間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寫一寫,和大家分享吧。
能讓人情不自禁地笑起來的事,一定是一件趣事。
準確地運用一連串的詞語,刻畫在小超市購物時的興奮心情。不足之處是這段話一開始寫希望買到“奧利奧”,接著說“就差龍鳳爪了”,后來又寫拿著雞爪尋找最愛的“奧利奧”,敘述有些混亂,可以把這句話改成:就差“奧利奧”了,我四處張望,看看我的最愛在哪里?
故事的發展和結局出人意料,5元一斤的“奧利奧”原來是“粵利粵”,一個象形字差點讓人上當。如果不是“我”和“爸爸”細心,就被騙了。
小作者從“粵利粵”聯想到“菜師傅”、“太白兔”……把一個關于漢字的故事延伸到關于漢字的一種社會現象,寥寥幾筆,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