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要靠嘴,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演講還包括一般的傳情達意和交際才能,演講不僅是將要說的內容表達清楚,它還包括人的無聲語言——表情。
一般情況下,表情是伴隨著口頭語言出現的,脫離語言,表情便成了心領神會的啞語。但是,當二者結合起來,你會驚奇地發現,它比語言更能表達人的內心世界,“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從人的外部表情,可以判斷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表情雖是無聲的語言,但卻是演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大大豐富了傳情達意的生動性和真實性。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表情動作的集中體現,如:擠眉表示戲譴(qiǎn),橫眉表示鄙視,豎眉表示憤怒,低眉則表示順從。眼的表情更為豐富,是面部表情的突出代表。當你演講時,必須報以親切溫和的目光,以便維系與聽者的感情交流。這是一種巧妙的默契,是一種相互刺激以達到目的的舉動。
但是,一些同學對此不大重視,在演講中,旁若無人,眼光到處瞄,有時看天花板,有時看桌上的擺設之類,給人的印象是故意避開別人的視線,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演講的效果將大為減弱。所以,演講時要抬起頭,把目光轉向聽眾,達到默契(qì)。
如果你在整個談話中,只是偶而地注視聽眾,這是不適宜的,因為這表明你有怯場的態度,會使人對你的話產生懷疑,因為你的表情說明你并沒有自信。看來,偶而注視是不行的,應該不斷地注視在你目光所及的范圍內的聽眾,讓人們感到你的話是真正對他們說的,
在較大的場合說話,要演講者對每個人都顧及,顯然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不過先要明確一個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聽眾,所以目光不能向著某幾個人或某一角落,目光應當顧及大家。另外,在一些時候,依照說話內容的重點,分別在適當時機,照顧某一部分聽眾,使聽眾感到你與那一群人融合在一起。如果你能在一定時間內,照顧各個角落,向各部分聽眾行注目禮,那么,在場的聽眾就會感到親切,報以點頭、微笑等反應,你不妨大膽講下去。如果聽者表情冷淡,或者有其他不良的舉動,說明你演講得平淡或缺少吸引力。聽眾的各種反應,贊同或反對,都是在演講者對聽眾的不斷注視中才能挖掘出來。演講者目光流露要自然,不要用眼角瞥(biě)人,也不要不停地眨眼。
人的面部表情有多種多樣的變化,不要刻板地按一個模式去做,一切要自然流露,要根據演講的內容,學會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這當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表情是微笑,演講者可以用微笑來傳達你友好的情感。
演講者面部沒有表情,多半是緊張、害怕的自然表現,但聽眾可能認為是一種冷漠。面部表情不是單方面的事,你的面部表情表現得當,會使你與聽眾的心理距離消失,以便更好地進行語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