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新聞都是簡單的,比如消息、通訊,對某件事情一事一議,用很簡單的話就可以寫清楚。但是,在現實的新聞采寫中,除了個別新聞之外,還要求記者或者編輯要有對新聞進行整合的能力,也就是說把多種類似的現象歸結出一個觀點,而不是對多種類似的事情分別報道,通過整合這些個別新聞,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新聞。
2010年年末,在各所高校自主招生之前,包括北大在內的多所高校來到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等重點高中進行演講,宣揚本校的人文觀點。即使是本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也開始到黑龍江省各地市高中進行大肆宣傳,甚至校長親自出馬,把本校的優勢和強勢學科告訴即將高考的學生。按照正常的新聞來看,這兩個事例都可以當成一條普通的新聞來報道。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二者之間的共同之處,那就是高校到各地搶奪優等生源,名牌大學到全國“掠(lǜè)奪”好學生,而當地的高校則就近搶生源。
高校搶生源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以前學生考大學是拿著招考本,按照自己喜歡的學校進行填寫,而現在則反了過來,是各所高校到高中來選拔學生。從側面也可以體現出,我國高考招生制度已經發生轉變,由學生報考大學開始向大學想要什么人才發生轉變。如果記者單純報道一件事情,很簡單也很容易,但是如果可以把幾件事情綜合起來,就可以寫出一篇不錯的綜合分析性報道。
作為一名記者,不像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只需要對事情進行某種記錄就可以了,如果這樣,記者只是一名記錄者,沒有任何思想,也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只有讓記者帶著問題去思考,可以把遇到的事情或者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寫出來更好、更深刻的新聞。
別人對記者的評價是時代的領航者,如果只是記錄,那就是時代的記錄者,要想成為領航者,必須要學會分析和思考,總結社會上出現的現象和問題,并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