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互聯網上最火爆的詞匯是什么?恐怕除了微博,就是團購了。自中國首家Groupon模仿者上線僅僅幾個月之內,團購網站的數量就增加到了1726家,重量級選手已經悉數入場,除了第三方團購網站外,三大門戶、B2C電子商務平臺、SNS社區等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團購平臺。
如此火爆場景,引得本地商家和品牌廣告主躍躍欲試:2010年9月9日,淘寶聚劃算上的奔馳smart團購如期開團,3個小時28分賣出200輛,銷售總額達2700萬,每秒銷售金額2100元。團購1個小時賣出116輛,抵得上全國4S店10天的銷量。按這一比例來算,團購1小時賣出了奔馳全年1/30的smart。
正當大家為此歡呼、以為發現了另一個低成本營銷模式和銷售渠道時,DQ(Dairy Queen)和頗具行業形象力的美團網公開撕破臉,在美團上線DQ冰雪皇后現金券并售出1.2萬份后,發布“嚴正申明”,稱第三方所發布的“關于團購‘DQ冰雪皇后現金券及產品券’活動信息均與我公司無關。”
在瘋狂地生長了近一年后,面對參與團購產生的高曝光率、低價團購價格沖擊品牌形象的潛在風險,品牌企業不得不冷靜思考:
#8226;在產品層面,除最為普遍的小額服務和產品團購外,高價物品是否也同樣受歡迎?
#8226;團購用戶質量如何?商家拿出利潤,通過團購做營銷,到底能不能讓團購客戶轉換成忠誠客戶?
#8226;在合作商家層面,團購是否能憑借其高參與度、高傳播率來服務本地商家之外的品牌廣告主?
#8226;團購+SNS、團購+LBS、團購+數據挖掘#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無限組合后,從營銷角度來看,團購究竟價值幾分?
品牌廣告主到底團,還是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