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素像”習見于敦煌文獻。有學者將部分“素像”釋為“繪于生帛或白紙之上的素描形象”。通過考察相關例證,該釋義有誤。敦煌文獻中的“素書”謂“寫在白絹上的書籍,經書”,“素像”皆當讀為“塑像”。
關鍵詞:素像;塑;考辨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1)05-0087-03
《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載有白雪濤、楊軍輝二位先生的《敦煌遺書所見“素像”考》(下簡稱《“素像”考》),認為敦煌遺書中的“素像”意義有二:一是“素”讀為“壕”或“塑”,相關用例中的“素像”即“塑像”。如P.4638《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龕內素釋迦像并聲聞菩薩神等共七軀。”二是“素”義謂“書寫或繪畫用的布帛”,相關用例中的“素像”釋為“繪于生帛或白紙之上的素描形象”。對于第一種解釋,前賢時彥多有論述,《“素像”考》也有詳細闡釋,筆者亦深表贊同,在此不再贅述;至于第二種釋義,竊以為或有鑿空之嫌。今就相關延證及考釋提出管見,敬祈白、楊二位先生及各位方家指正。
《“素像”考》在論證第二種釋義時,所列用例有三。現列如次:
(1)s.0367《唐光啟元年(885)書寫沙州伊州地志殘卷》:
火襖廟中有素書、形像無數。(2)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殘卷》:
州學
右在城內,在州西三百步。其學院內,東廂有先圣太師廟堂,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春秋二時奠祭。
縣學
右在州學西連院,其院中東廂有先圣太師廟,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春秋二時奠祭。
(3)P.5034《沙州都督府圖經殘卷》:
一所縣學
右在縣城中,在西南五十步,其口口堂,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口
《“素像”考》認為上揭三例中的“素”并非動詞,不能與“塑”相通,當以“書寫或繪畫用的布帛或紙張”解之,三例中“素像”是一種畫像。竊以為《“素像”考》對三例的解讀有誤,下詳辨之。
我們首先來看例(1)。例(1)中的“素”即“白色生絹”,可用作書寫材料,“素書”謂“用白色生絹寫的(書籍)”。如:
(4)《晉書·嵇康傳》: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
(5)《周書·張軌傳》:
軌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余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6)唐法琳《辯正論》卷7《信毀交報篇》:
母病求醫,不乘車馬。忽感圣僧;體質殊異,手執香爐來求齋食,而至無早晚。故疑其非常,如此十余日,母病有瘳,僧便辭去,留素書《般若經》一卷。嘲
(7)唐道世《法苑珠林》卷18《感應緣》:
周嵩婦胡母氏有素書《大品》,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盡在焉。
由例(6)、(7)可知,經書也可用白絹來書寫,蓋在紙張業已普及的時代,僧侶和信徒用較為昂貴的生絹來繕寫經書,以示敬重和虔誠。‘‘像”或塑制,或繪制,因此,“像”字前可用“塑”、“畫”、“繪”等來作定語加以修飾,而罕有用“書”與之相搭配之例。故例(1)中“素書”當自是一詞,并非“形像”的定語。“火祆廟中有素書、形像無數”乃言“火襖廟中有大量的經書和塑像”。
我們再來看例(2)、(3),《“素像”考》認為其中的“素”非動詞,不能讀為“塑”,蓋因“素”與“有”字相連。筆者認為,此二例中的“素”可以通“塑”,“有塑……像”這種結構在文獻中不乏用例:
(8)明王世貞《弁州四部稿》卷173《說部·宛委余編十八》:
奏賜名玉泉寺,今寺有塑羽像,以為伽藍神。
(9)明嚴衍《資治通鑒補》卷260《唐紀·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
新城北有塑天王像,克用以酒酹之,請與交戰,即隱隱見天王被甲持矛出于壁間,或如火聚,或如龍形,人皆異之。
例(8)“寺有塑羽像”謂“寺中有塑制的關羽像”,例(9)“新城北有塑天王像”謂“新城北有塑制的天王像”,其中的“塑”都是作“像”的定語,表示像是塑制的,而非繪制。可資比勘的是“有畫……像”、“有繪……像”。如:
(10)唐玄奘,辯機著《大唐西域記》卷2《大率堵波周近諸佛像》:
大窣堵波石陛南面有畫佛像,高一丈六尺。自胸已上,分現兩身;從胸己下,合為一體。
(11)《太平廣記》卷211“薛稷”(出《唐畫斷》):
又聞蜀郡多有畫諸佛菩薩青牛之像,并居神品。
(12)宋王象之編《輿地紀勝》卷146《官吏》:
府有繪四太守像,名曰四循吏。上揭三例中的“畫”或“繪”謂“繪制的”,皆作“像”之定語,可證本為動詞的“塑”也可作定語以修飾“像”。
“有塑(塐)……像”結構中的“像”有時也可以省略。如:
(13)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2《隋終南山悟真寺釋凈業傳》:
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塐菩薩一軀,不可移轉,至明乃見回身面于舍利,狀類天然,一無損處。
(14)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92《神宗元豐九年》:
先是,州寺有塑佛,嘗一動搖而明年交人入寇。至是又動,而火焚官私廬舍幾盡。
例中“塑”亦作定語,義謂“塑制的”。
要之,例(2)、(3)中的“素像”與例(1)中的“素書、形像”并非同一事物,在沒有其他文獻例證相佐的情況下,不可輕易將其釋為“繪于生帛或白紙之上的素描形象”。因為“素”與“塑”在敦煌文獻中時常相通,所以例(2)、(3)中的“素”也可以讀為“塑”,謂“塑造而成的、塑制的”,作“像”的定語。“堂內有素先圣及先師顏子之像”義謂“堂內有塑制的孔子及顏回的像”。
參考文獻:
[1]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五)[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225.
[2]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一)[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40,12,27.
[3]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70.
[4]令狐德菜.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665.
[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37.
[6]道世,撰.法苑珠林校注[M].周叔迦,蘇晉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590.
[7]王世貞.弁州四部稿:卷173[M].明萬歷刻本:17下.
[8]嚴衍.資治通鑒補:卷260[M].清光緒二年盛氏思補樓活字印本:13上.
[9]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M].季羨林,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242.
[10]李防,等,編.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1618.
[11]王象之,編.輿地紀勝[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729上.
[12]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17.
[13]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