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提出要“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十六屆四中會會《決定》把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作為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建設的五大能力之一;十七屆五中全會把“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的目標界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由此可見。文化發展越來越彰顯出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越西正大力實施“提速增量、提質增效”的發展戰略,如何使文化發展與越西經濟的增長相適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為此,結合越西實際,在推進越西文化發展上,我有幾點思考。
一、越西文化發展的現狀
十一五以來,越西文化依托南絲綢古道文化,以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文昌文化等品牌,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取得了良好成效。
1、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去年來以首屆菜花節為代表的大型文藝演出,弘揚了文昌文化,有力宣傳了越西。縣、鄉、村50多場小型文藝演出,觀眾達5萬多人次:農村電影放映,使邊遠山區月月能看上一場電影;村村通工程解決了山區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使黨的政策傳達到千家萬戶;群眾性的廣場文化、民間的文藝活動、老年人健身表演等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2、多措并舉推出文化名片。水鎮中所的旅游規劃已塵埃落定,縣委縣政府啟動了《水鎮中所旅游建設招標方案》,舉辦了文昌文化研討會,對文呂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深入討論,挖掘了文化資源,推出了產業名片,如:大涼山北部越西小平原萬畝菜花這張名片,中華學子的精神加油站文昌故里這張名片,優質大櫻桃、早熟蘋果、大紅袍花椒等優質農副產品名片,為越西經濟溶入攀西大經濟圈作了很好的輔墊。
3、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明顯。文化廣場的建設和投入使用,為各年齡段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找到了活動空間和展示的舞臺,為豐富各類文化活動搭建了平臺。濱河路的建成、縣城主體公路、縣、鄉、村的風貌打造,擴展了城市建設的文化外延;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立項,為文化建設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4、多彩的民俗文化。多彩的民風民俗吸引了省州文化及民間研究機構的眼球,人們競相研究越西文化,如每年正月的鬧元宵、二月初三的“文昌生日祭”、“城隍會”的習俗以及彝族風俗風情文化等。
5、文化事業雛形初具。全縣有宣傳、文聯、廣播電視、文化體育旅游等行政事業單位。有書法、美術、寫作、文昌文化等協會。越城、中所、新民等鎮有文化站,幾十個村有老年文藝演出隊,可以這樣說,文化事業的建設已初具規模。
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越西文化在發展中的不足,城鎮文化設施落后于經濟發展和市鎮建設的步伐,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名存實亡,帶動民間文化的發展有局限性;文化產業結構還處于起步階段,能反應本縣的風俗、歷史、人文的作品還很少。一些作品雖立足本土,有一些成果,但還須不斷深化,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收入所占比例小;文化事業人才緊缺,文藝創作有待提高,編導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具有文化品質的古建筑已瀕臨滅絕,風情民俗資源亟待整合。
二、推進文化發展的思路
為使文化發展符合越西經濟發展的要求,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調查研究,我們應將文化發展根植於文昌文化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以文興縣發展文化產業,創造越西城市特有的文化風貌,開辟一條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我們要抓住水鎮中所列入涼山十大景點這一歷史機遇,堅持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創新建設與繼承傳統相銜接、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形成文化可以創造財富的全新理念,將文化產業軟實力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硬實力,使文化產業不僅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還要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圍繞上述發展思路,推出越西文化發展四大品牌:1、以實施“文學創作”為重點,打造文藝創作品牌;2、以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為重點,推動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打造城鄉文化建設品牌;3、以積極開展創建“民俗之鄉”活動為重點,打造開發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如文昌民俗、洞經音樂、鄉土小戲等);4、以開發旅游文化產品為重點,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三、推進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充分利用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文化扶貧政策,在濱河路、新開發小區內建“匯展中心”,內設越西風情民俗展廳、古建筑展廳、美術書法藝術展廳、彝族服飾展廳及經濟成果展廳等。匯展中心還可根據越西的發展進程設計影視展演廳。匯展中心一旦建成,可滿足越西城市多元發展的需求,成為演出集散地、文化集聚地、信息發散地……充分滿足群眾娛樂文化需求,全面提升文化鑒賞水平。
清朝時越西曾有文風書院、文昌書院。據老人們講,書院里有許多的藏書,如同現在的圖書館。讀書的人都可到那里去借閱,政府劃撥土地養活看守書院的人,后因歷史原因被拆除。現在學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而越西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圖書館。我們呼吁在十二五規劃中將圖書館納入規劃,并爭取立項建設。
(二)完善文化事業服務體系。加強文化行政部門對文化事業單位的領導,建立文化服務機構。建立文藝工作者下鄉體驗生活制度、開展采風活動,加強培養優秀文藝人才,定期派人到州文聯及文化單位培訓,學習創作、編導、管理,派專職藝術老師指導群眾文化活動,派文藝表演團體為鄉、村群眾服務。創作具有本地特色的作品,大力推行“我們的生活我們演”活動,加強文聯同各類藝術協會的聯系,在文聯設創編室,聯系社會各界創作人員,推薦他們的優秀作品,為人民群眾服務。
(三)彰顯地方特色文化。組建洞經音樂團,以民間形式創辦、政府適當給予補貼,為上級領導、旅游團、參觀者表演,展示越西文昌文化音樂的魅力,既娛悅了身心又宣傳了越西,既搶救了洞經音樂又弘揚了文化,從而使洞經音樂從民間走向社會。
(四)建立創作激勵機制。改革開放以來,越西文學藝術愛好者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歌頌和展示我們的生活,但遠遠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類文藝創作人員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人棄筆從商,致使創作人員單薄,繼續堅持著這片凈土的,卻被人譏諷為“精神貴族”。但是時代需要文明,需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些文藝作品所反應的理想信念,對生活的認真態度,正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心理需求的共同反應,我們應扶持、呵護。讓文學藝術中的真善美得到升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目前新聞寫作有獎勵,而藝術創作還沒納入管理視線,我們建議年終設立“越西文學藝術獎”,讓那些有志立根于本土的作者、音樂人、攝影者、文學藝術愛好者,得到社會認可。我們常想,眉山沒有蘇東坡,有現在這么大的人氣嗎?都江堰沒有李冰父子治水,美麗的青城山總少了一點靈魂。越西是張亞子的故鄉,他是掌管文學藝術的神,鼓勵地方學子創作,建立激勵機制,是傳承文昌文化的需要。因此建議,凡獲省州縣以上獎勵的作品,年底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五)恢復民間古跡——白塔。根據越西廳志載,舊時越西白塔山上曾建有白塔,后損毀。白塔在民間是辟邪,揚正的建筑,他的寓意在民間的口頭語中可以找到出處;“河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到翰林院”。河是越西河、塔是白塔山的白塔,表現的是當太陽偏西時,塔的影子就像一只箭,搭在越西河上,直射到翰林院。翰林院是指讀書人匯聚的地方,這不正是指越西出人才嗎?恢復白塔山極富意義,不僅是越西不息奮斗的精神象征,同時也延伸了旅游景點。
(六)恢復小相嶺摩崖刻字。小相嶺因諸葛武候所開而得名,據越西廳志載:相嶺山上曾刻有“今日山頭”四字,是諸葛亮親筆所書。據傳諸葛亮征服了小相嶺后,看到此地云遮霧繞。風光險絕,感嘆之余寫下此四字,后因小相嶺戰事被破壞。建議以諸葛亮之名,重新鐫刻“今日山頭”四字。
(七)挖掘整理歷史資料。把有價值的歷史事件、民風民俗、山川風貌收集整理編纂成書出版發行,讓歷史文化重現光彩。
(八)經誥、警句教化民眾。將文昌帝君張亞子的經誥、警句摘錄出來,鐫刻在欄桿、人行道、牌坊上,讓過往行人能從中得到啟示和感悟,讓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以淺顯易懂的形式教化民眾。
(九)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確保文化事業有序推進,應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加大軟、硬件的投入力度,以點連線,以線連片,形成整體合力,實現政府辦文化與管文化的有機聯系。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脈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土地是沒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的發展與競爭,已經進入到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階段。人文精神的高揚,將最終決定一個地方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我們堅信,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越西文化之花將會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