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離水觀音咫尺之距。常在夏日黃昏的信步中,聞著淡淡玉米林的清香,順著零關(guān)古道,沿雙石橋下那條清流而上,片刻即至金馬山下,一泓碧潭就古樸天然的躺在眼前。每一次走來,情懷中就如同靠近母親。
潭邊就石,先掬一捧清涼撫額,只為它是傳說里菩薩凈瓶中的露,若不然,天降文昌,怎會擇此誕育?沒有亭臺樓閣的點飾;沒有木排竹筏的褻瀆;聽不到茶樓酒肆的喧雜;一切天成。夕陽下的水觀音,殘暉照水,魚兒逡巡,潭面倒映著金馬山上的翠柏;靜潭下瀑流的一條小河繞著山邊蜿蜒,此時,只有溢潭的潺流聲和倦鳥的歸鳴。落身境里,疑遇掉凡的仙子,款款洞經(jīng)古樂中,她無意塵世的落埃,不問春青秋黃,一展她的靈毓與圣潔。
舉目斜陽淡淡,一抹金馬山上。不高的金馬山,滿山松柏,覺不出何處雄、奇、險、峻、秀,亦不曉何來神異,更不明何緣帝君值此問道,讓華夏以幸文昌;而此時山中,不知可有其他神仙在靜禪修煉?
沿潭溈山徑,登上余馬山,憑崖處,無覓當(dāng)年化羽的“上馬石”。俯望水觀音。碧潭靜水就是金馬山的一面妝鏡,水映山,山挽水,小河玉帶,壩上一片青紗帳,盡處紫霞云蒸,佇立松柏下,此時真該有一把琴,滑落一曲“云水禪心”。
緒牽兒時,童年的嬉笑逐打又在這青山綠水邊緩緩劃過,近旁的中學(xué)就是我的母校。想當(dāng)年每天經(jīng)過這里,都會捧起一捧清涼,期望能夠洗下稚嫩快些長大,而今再望曾經(jīng)的矮樹,早已撐出一片華蓋。時光如電抹,唯一不變的,還是這潭碧水!終年不濁,冬暖夏涼,在這金馬山下的石縫中浸泌成潭,溢瀉成河,默默滋育著中所壩上的萬畝良田和代代住民;望過我們刀耕火種的先人;聽過南絲路零關(guān)古道上馬幫的銅鈴聲,一襲千年、萬年……
萬涓成水,流東聚海。靜靜、安然的水觀音,汩匯華夏長河,灑濺點點文昌浪花,不落文人墨客的飾筆,卻相傳惹神親書“泉涌月明”。
夕陽、古道、青山、碧水、不問道,卻聞道。
自然的凈土,化育心靈的凈土。
殘陽已落山外,彎月又起暮天。回程路上,我再掬一捧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