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1700多年的歷史積淀、1700多年的文化內涵、1700多年的人文教化,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顆明珠在越西這個誕生地沉寂了多年,如今又重被提起。首屆中國·越西油菜花節的召開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弘揚,文昌文化的普及,為越西挖掘歷史、開發旅游、拉動經濟找到了一個新的至高點。
在這里,我就認識文昌帝君、了解文昌文化,重現歷史光華,有幾點淺見,旨在拋磚引玉。
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傳說及生平
文昌帝君張亞子出生于越西中所金馬山下觀音泉邊的蘆林溝。雋永的山,茂密的林,濃艷的花,潺潺的泉孕育著張亞子,塑造了文昌帝君。關于張亞子在越西出生的民間說法有三種。我認為其中一種更符合張亞子的出生。越西中所蘆林溝張老夫婦。一生行善積德,名滿鄉里,卻膝下無子。一天夜里,張婆夢見一人頭龍身少年走進他的臥室,滿室頓現金光,飄出桂花馨香,見張婆就直叫娘,張婆一喜驚醒,原來是夢。不久張婆身懷六甲,產下一子。此子出生后不哭不鬧,直到六歲都沒說過一句話,故取名啞子。后覺得啞子難聽,去口成亞。一日,一位又臟又臭的老婆婆進門討水喝,亞子并不嫌棄,立即舀了瓢水遞給老人,老人喝了水對著他噴了幾口水,亞子只覺喉嚨發癢,竟能開口說話了。轉眼間老婆婆恢復了真生,原來是觀音顯圣。亞子經觀音點化后,身懷特異,讀書過目不忘。并幻化成龍,風里來雨里去。官府聽說有此妖孽,遂將張公張婆抓送州府查辦(府衙在今天的西昌)。亞子回家知道后,十分惱怒。立即趕往府衙救人。是夜,他托夢給張公張婆:審訊問斬時,公堂上會冒出三根竹筍,先掰左右兩根,后掰中間的一根,自會化險為夷。第二天審訊問斬時,地下果然冒出三根竹筍,張公張婆按叮囑而行,掰斷的兩根竹筍傾刻變成了兩條船,中間的一根掰斷后。一股大水從地下涌出,越涌越大,二老趕忙跳入一條船中,水勢帶他們脫離了險境。另一條船變成了許多小船,載走了無辜的老百姓。亞子救了父母回到越西,從此隱姓埋名在金馬山上苦心修煉……
據資料記載,張亞子確有其人,出生于西晉時期,當時社會動蕩,但士族、貴族崇尚儒、道文化,富家子弟及庶民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滋潤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詩歌、文賦、書法獨創西漢以來的風貌。當時社會流行一種清淡玄理的風氣。對哲學思辨有所促進,修道之人也較多。張亞子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深受感染,知禮明儀、學富五車,成為一位極有修為的人士也就不足為奇了。張亞子所處的那個年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充滿了神話般的想象,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自然。他們認為大自然有神靈,英雄人物也是神仙下凡。凡有德有義有善舉的英雄人物去逝后,都要立廟祭祀。如關羽經歷代崇拜,后來成為了武財神;秦朝的李冰因治水有功,川民尊他為“川主”;唐朝的秦瓊英勇正義,后來成為了門神等等。因此,張亞子從人到神、神人合一,尊為文昌帝君,受后人祭祀是合符歷史、合符邏輯的。
“北孔子、南文昌”之說,究其原因,亞子倡義舉、勸進學。重禮儀、守德行,行善事、盡忠孝;孔子倡勤學、導仁政,薄賦斂、重教化,舉賢才、慎刑罰;亞子庇佑學子,魁星點斗;孔子博學好禮、誠信為懷;亞子悲天憫人,孔子為政以德;一個是天上的文曲星,一個是人間的圣賢人。因此讀書人都頂禮膜拜,這是人們尊尚善舉的心里流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思維共性的使然;是追求真善美、反對“假丑惡”,追求“文明進步”、反對“蒙昧荒恿”的表現,故二者都是讀書人的精神領袖,讀書人的精神加油站。
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是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為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夜里夢到張亞子對他說:“安祿山、史恩明的叛亂已平息。”第二天接到戰報,戰亂果然平息。在路過七曲山大廟時,李隆基見廟里的塑像和夜晚托夢之人一模一樣。頓悟:遇見了神仙。立即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并封為“左丞相”、“濟順王”,無獨有偶,僖宗皇帝避亂四川,在梓潼也得到了張亞子的神示,大封張亞子,從此張亞子聲名高漲,受萬人敬仰,故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后宋朝皇帝先后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顯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道家又把天上的星宿與張亞子合二為一,封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之文曲星,“主文運、司科舉”。
文昌帝君張亞子出生越西的說法,還可以在正史、野史、道家的典籍中找到出處。越西廳志記載:‘張亞子于晉太康八年二月初三子時出生在金馬山魚洞站張老夫婦家中,后羽化成了神仙。《成豐梓潼縣志》栽:“神娃張,名亞子,其先越西人。因避母仇,徙居七曲山屢著靈異,固一代之孝子也。”《中國一百神仙圖》中也明確記載:“文昌帝君,,西晉為越西張氏。七十一化在石穴中悟道,化身改形到了四川幫助姚萇建國,累立奇功,受世人愛戴。《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也記錄文昌帝君張亞子是越西人。《明史、禮志》、明《一統志》、《文昌化書》、《清河內傳》等都有張亞子是越西人的記載。從記載分析,張亞子青年時期應在越西度過,因避母仇去了梓潼。梓潼縣學者、專家對他在梓潼的事跡也作了很多的論述。
二、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起源于西晉,鼎盛于盛唐,在宋元明清發揚光大。“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的教義貫穿于文昌文化所有內容中。他善思善行的善舉觀念、忠君孝親的忠孝觀念、仁慈寬容的慈忍觀念、學以致用的勤學觀念一直教化著蕓蕓眾生。他在意識形態上與佛道教義相融相生,囊括了儒家、道教、佛教的某些教義。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后,成為文昌文化的理論,經誥系統。
著述上有《文昌大洞仙經》、《文昌警世寶誥》、《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訓》、《文昌勸學文》、《文昌帝君功過格》等。
音樂上有洞經音樂,分大腔、小腔。大腔是各種大型祭典時的音樂。起伏大,句式長,內容根據需要各不相同。小腔主要有唱經。以一些基本樂句為主,可多次反復,曲調根據經文的字數多少而變化,有四字、六字、八字等。洞經的唱誦由領腔人起腔,眾人合唱。我們從白清云老先生處收集到二首洞經殘樂《南清宮》、《小開門》。據他講,以前越西有100多首洞經音樂,其中有“清平樂”、“蓮花調”、“前七曲”、“后七曲”等。四川各地的許多人都要到越西來學習洞經音樂。隨著歲月的逝去,洞經音樂也流失了。
建筑上越西古城普遍為明清時期風格,有四大街、八大巷,用上等木材修建。四合院的建筑有一個天井的,有二個天井的,正面主房,側面廂房,后院栽花草樹木。沒有天井的房子,臨街修建。木板房一樓一底,房梁、挑梁大多雕刻花、獸,窗為十字窗花,中間或四角,雕有飛禽、走獸、花卉,四街房子體現了文明古雅與和諧,體現了文昌教義的尚中貴和。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縣城有三十多座廟宇,或大或小,大的宏偉,小的珍美,都布局合理,規范有序。值得一提的城內文昌宮,在正南街圣廟側,配桂香殿、帝君圣殿,有名的文昌書院就設在那兒,是教書育人的好去處。魁星樓在城東南邊,樓高三層,重檐翹角,飛閣流丹。城外金馬山的文昌富有三大殿:圣殿、圣公圣母殿、鄉賢祠,修建得古樸幽靜,四周樹木參天,澗水潺潺,其他還有金霄、銀霄、碧霄殿、瘟祖殿、玉皇閣等。可惜都毀于文革。
醫藥上有《文昌千金方》、《醫方辨難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寶錄》等。關于民間千金方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唐時大將顏慶復在越西與當地的番人交戰,時值六月三伏,番人利用山林地形,將官兵引入有瘴氣的坡溝。由于水土不適,官兵多四肢無力,頭昏目眩,顏將軍焦急萬分、束手無策。軍士從當地人那里找來一本《文昌千方金》,記錄了山林熱瘴瘟的治療方法,顏將軍按方抓藥,治好了軍士,打敗了番兵。于是,《文昌千金方》成為當地人家中的必備書籍。
科舉教育是文昌帝君的神職之一。就越西來講,舊時讀書人在拜謁完孔圣人后,均要到城里的文昌宮或魁星樓再次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高中皇榜。越西民間有一說法“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筆不點頭。”說的就是魁星樓里的文昌朱筆不批閱,你天大的本事也只有望洋興嘆。讀書方面,文昌帝君著有《勸學文》,規勸學生要明倫、明理、知禮、知恥、有涵養、有智識、有創見。要求學子讀書不要好高騖遠,要為用而學,不要為學而學。讀勸學文有醍醐灌頂,心智頓開之感。從文昌帝君勉學詩中還可見帝君的良苦用心。“文章莫道竟無靈,造物能司秉鏊人,不信試從榜里看,有誰苦志不成名。”他不僅勸世人讀書,而且還規勸學子敬字惜紙。如今,越西城的當地人都還保留著這一習俗。文昌帝君認為“字之有功于世,偉矣。昔蒼頡造字,泄天地之機,開萬物之智,發圣賢之秘,繼道德之傳,記古今之興衰。若天下無字,萬古如長夜。”勸世人要敬字如神靈。農歷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生之日就包括敬字惜紙活動。
民俗。越西民俗有極強的地域性,是靈關古道千百年來民俗文化的縮影。以代代相傳繼承,在民間的節俗中承接。文昌重大的祭祀——打清蘸。由文昌宮里的道士組織,搭祭臺、放河燈,祈求風調雨順,消災免難。最后一天舉行文昌出巡或瘟神出巡,表明一切瘟疫全部帶走。大蠟會是鄉紳和善士們自發組織的敬神會。有會眾及會首,大臘的資金由大家出資,做好后的大臘由信眾送到文昌宮或瘟祖殿。二月初三和八月初一的迎圣會,即文昌帝君的生日祭、慶典祭,也要送大蠟,演奏洞經音樂,舉行祭典,道場盛大,盛會期間文人、學子、官賈、善士、耕夫都要齊集金馬山參加活動。
民間藝林。有獅燈、花桿、龍燈、馬馬燈、采蓮船等表演。其中馬馬燈和采蓮船曲調就是洞經音樂的曲調。
三、文昌文化的效應
毋容置疑,文昌文化早已植根于越西的山山水水,教義千百年來已深入人心,教化著一代代斯民,并傳播到了日本、美國、朝鮮、東南亞等國。這為我們宣傳、推介、開發越西品牌,提升越西形象,打造越西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越西倡導明禮誠信、和諧包容、真抓實干、奮發有為的進程。關于文昌文化的效應。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根文化的效應。中所金馬山是文昌文化的“根”,應在旅游打造中形成文昌追根溯源游,文昌生日慶典游、文昌庇佑學子的朝拜游。我們應和梓潼縣的同道們一起共同研討、協力開發文昌文化,將文昌最深層次的義理、源流挖掘出來,使其發揚光大為社會服務。
2、經濟效應。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民間文化,全國第二批文物普查工作正式開始,許多民俗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資源正朝文化資本轉換。旅游已成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成為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國家政策向旅游方面傾斜力度也在加大。優越的形勢,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機遇,我們要科學合理的開發文昌文化,文昌文化所蘊含的經濟效應就會被整合,就會被提升,文昌文化就會為我們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旅游環境和市場環境。我們要重新定位金馬山文昌宮的恢復打造工作,以適應不斷向前發展的形式。
3、名人效應。四川現在有幾個縣已打造為名人故里。如遂寧的觀音故里,阿壩州的大禹故里,雅安榮經的顓頊故里,還有哪吒故里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也應抓住四川·涼山搞“大旅游”的機會,打造文昌故里。張亞子是越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名人,名人就有名人效應,名人就有名人經濟。
4、環保效應。水好山好的水觀音在文化大革命遭到了破壞,植被也受到影響。打造文昌故里對于重塑綠色生態、保護水資源有著長遠的意義,水觀音山靈水秀的風光可進一步得到升華。
5、社會效應。文昌文化的宣傳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堅守傳統美德,開展社會道德教化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提高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一種方法,將文昌文化“舉善止惡、修身養性、以孝事親、薦賢重文”的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形成風正氣順的良好社會風氣,從而達到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