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黔東南的肇興,這個流傳著:“飯養身,歌養身”的素樸養生之道的山坳深處,你可以走近后被稱作“生態博物館”的古村落,聽到最攝人心魄的侗族大歌,撫摸最千錘百煉的手工藝品,目睹最古老的愛情節日,你的身和心,都可以歷經一次返璞歸真的洗禮。
夢境里有個地方,那里的山水,從未遭遇過現代工業的污染:那里的生活,還保持著古樸的風貌,那里的文字,可以讓我們破譯悠遠的文明,那我們又該怎么稱呼它,是阿凡達里的潘多拉星球?或是肇興!前者只是電影虛構,后者卻活生生地存在于黔東南的侗族聚居地。在這里,古老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當完整,儼然是一副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風情畫卷。
清泉般閃亮的山歌
盡管去往肇興的路況糟糕透頂,卻難以澆滅我對“白云深處有人家”這等詩中意境的向往。汽車自從江經由洛香前行,沿途往來車輛甚少,風景卻愈發清新,四周是廣闊而有豐富層次的翠綠梯田,蓬松的圓柱形稻草堆零散于田野間,在陽光下泛出淡金色的光芒,遠方的層層山巒被綠意浸染,身畔一直有涓涓小溪隨行。
黔東南素有“七百貫洞,千家肇洞”之說,七百貫洞,指從江縣貫洞:千家肇洞,便是黎平縣的肇興。肇興座落于群山環抱、樹木蔥翠的山間壩子上,清澈的肇興河穿寨而過。寨門前,熱情的侗家孩童向陌生的游人招手。一種奇特的聲音漸行漸近,時而清脆洪亮,時而婉轉悠揚,仿佛遠古的召喚,令人充滿無窮遐思,原來是侗家老人和小妹們圍坐在鼓樓下的打歌壩內,手拉手唱著著名的“侗族大歌”。她們頭戴細碎紅花,頸上掛著銀項圈,盛裝出席這清晨的“演唱會”,沒有指揮,沒有伴奏,只有天籟般的歌喉和臉上洋溢著的幸福表情。
音樂是侗家人每日生活的起點,在這片古老的土壤上,流傳著“飯養身,歌養心”的養生之道,這便是肇興大寨經久不衰的快樂秘訣。“大歌”的精髓在于唱者需用心靈感悟自然的聲音,因此,侗家女清唱或以琵琶和侗族二胡伴奏時,歌聲便如流過山腳下的河水一般明凈,如吹過鼓樓旁的山風一般自由,如灑在青石板上的陽光一般溫暖,如跳躍在枝頭的山雀一般輕靈。那歌聲,似有洗凈心靈的魔力,無怪乎連世界藝術之都巴黎也曾為之傾倒,音樂評論家將其譽為“清泉般閃亮的音樂”。
而對“飯養身”之道,肇興侗族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至今保持著獨特的飲食習慣。這里的居民很少患腸胃疾病,據說是由于常年食用牛、羊等草食動物內臟的緣故。百草中含有人體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而牛羊的小腸中有未被消化和完全吸收的溶液,侗語稱之為“癟”(音譯),加工后的牛、羊癟不但是肇興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有健胃、消食的功能。
漫步村寨間,你可以找到聲名遠揚的“肇興鼓樓群”。被命名為“仁、義、禮、智、信”的五座鼓樓,源于肇興最古老的5房家族。木結構的鼓樓,用4根大杉木為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枋豎立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鐵釘,結實牢固,扣合無隙。鼓樓頂部懸掛一個蒙皮木鼓,由寨老執掌,只有他和經他授權的人才有權登樓擊鼓。寨鼓極為莊嚴神圣,村民一聽到寨鼓聲,不論白天黑夜,也不論當時在山上或田里干活,都會迅速回寨,聚集到鼓樓前,聽從寨老的指揮。村民對不同含義的鼓聲節律很熟悉平日議事是不疾不徐的“咚、咚、咚”三聲,緊急集合是先重擊一聲,接著是一連串的急鼓點“咚咚咚咚咚”:寨子里來了貴客,則是舒緩、悠長的“咚……咚……”之聲。
千捶百褶,一襲布衣
“他們住在大山里,以前交通困難,幾乎與外界隔絕,直到60年代還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那些寨子,就像非洲的原始部落,可是他們每天都過得很高興。開心,就是他們長壽的原因。女人在寨里的地位很高,可以自由戀愛,挑選自個兒喜歡的男人。結婚之后,男人就不再剪頭發,而是把頭發盤起來,用白布包住,這表示他不能再做非分之事,所以夫妻關系向來很好,從來見不到吵架的,更沒有離婚的……”
說到此處,司機露出羨慕的神色。他說的地方,并非遙遠的非洲大陸,而就在肇興東面,背靠弄報山,藏在山坳里的堂安村。根據當地侗族長者的口述,堂安侗寨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如今寨中仍居住著180多戶人家,近800人口。堂安四面環山,梯田層疊,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這里的鼓樓、戲臺、吊腳樓、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飾都保持著原始的風味,難怪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杰斯特龍曾感嘆說:“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范例。”
12年前,中國唯一的侗族生態博物館正是在肇興鄉堂安寨落戶,這是由中國與挪威合作建設與保護的四座生態博物館之一。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于1971年誕生于法國,其著眼點在于文化遺產應按原狀保護和保存于其所展示的社區和環境中。
入得寨中,道路并不如想象中的難走。曲折的小徑四通八達,均用青石板鋪墁,九個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門。見到紗巾般的云霧在蒼翠的山頭駐留,我趕緊掏出相機拍攝,司機笑道:“這是小兒科啦,在山里多住住,比這漂亮的風景有的是。”收回目光,我開始審視眼前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村寨,禾晾、谷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祭薩堂等一應俱全,經歷終年雨水的沖刷,悠然地散發著清涼而潮濕的氣息。手工制的侗衣是堂安的一大亮點,傳承前人工藝,制成的侗布能保存上百年。棉花紡成線后用織布機手工織成布匹,然后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干后疊在一起,用木槌反復捶打半月,直至將棉線里的油脂捶擊至布的表面方才作罷。此刻的侗布,經過干次的捶打,閃閃發亮,硬且堅挺。捶打時間越長,亮度越高,侗布的價值也越發珍貴。然而,純手工的侗布,卻經不起工業制造的洗衣粉洗滌,一旦用了洗衣粉,晾干后會立即恢復到捶打前的原樣。在堂安,一個優秀的侗布藝人可以手工疊出數百個細褶,一件衣服從織布到完工,往往耗時在3個月以上。
傳遞愛情的竹筒
“雨生百谷,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我到肇興時,恰逢農歷節氣谷雨。“谷雨節”流行于肇興、龍額、地坪等南侗地區,村民們會舉行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而在肇興本寨,“谷雨節”期間不僅會有象征性的祭祀活動,入夜后,還會有一場獨一無二的好戲“丟卣卣”上演。侗族地區,青年男女是通過“行歌坐月”來談情說愛的。“行歌坐月”的場所被當地人稱為“月堂”。男女通過對歌來尋找自己的終身伴侶。結婚后,新娘回門帶回糯米飯和酒肉,拿到鼓樓分給本寨的“臘漢”(即未婚的青年后生)食用,暗喻她已經出嫁為人妻,從此結束了“行歌坐月”的姑娘生活,因此這餐飯被叫做“月堂飯”。又因為吃“月堂飯”前,先到的“臘漢”們會用學貓叫的辦法,通知其他“臘漢”前來加人,到鼓樓后再一齊學貓叫,格外熱鬧,所以,這個習俗又被叫做“要貓飯”。肇興的“丟卣卣”就是由古老的“要貓飯”活動演變而來,慢慢又同“谷雨節”合而為一。
在“丟卣卣”時,青年男子通過唱“喊門歌”的方式,讓姑娘把事先扔到樓板上的竹卣卣還給自己,扔出去的竹卣卣里裝有送給姑娘的小禮物。在他拿回竹卣卣時,還要防備和姑娘私交好的姐妹們的突然襲擊,被摻有油的鍋底畫花臉。如果丟卣卣的后生是自己的意中人,姑娘會在竹卣卣里放上用樹葉包裹著的一塊肉作為回禮。這種古樸而趣致的表達愛情的方式,源自人類的童年時代,那是種天真的浪漫,希望它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