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或問題進行評價和論述,借以表明作者的觀點、主張和態度的文章。“評”就是評判是非、真偽、美丑;“論”就是議論,說理。常見的評論文章有:報刊社論、政治專論、思想評論、短評、按語、文論專論、文學評論、戲劇評論以及文藝隨筆等。
評論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針對性 每一篇評論文章都有明確的具體的評論對象,都是針對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現象或問題有感而發的。評論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要明確評什么,論什么;二是要明確為什么評,為什么論。
理論性 評論某一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時,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評價,并應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告訴人們要做什么、怎么做,不但要使人們對具體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而且還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
時效性 由于涉及到社會現實生活中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事實,而這些問題和事實的正確認識和評判又能及時從理論上給人們以指導,幫助人們把握事物本質,因此,評論講求時效性。
邏輯性 評論使用議論的表達方式,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反映客觀事理,著重以理服人,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評論的語言準確鮮明,有觀點有材料,觀點與材料有機統一,層次清楚,能夠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讀之令人信服。
■
一、“魯迅”在教材中
也應與時俱進?
□孫玉良
“魯迅”在教材中也應與時俱進。把魯迅放進“神壇”,本身就是對魯迅的污辱。真正繼承魯迅精神,是善于發現繼承魯迅衣缽的人,而不是硬著頭皮念魯迅創造的“三字經”。
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被刪減的消息引發各界熱議。支持刪減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順口溜做論據,反對刪減者認為魯迅精神到什么時候也不能丟。
刪與不刪雙方爭執不下,讓編教材的老師們好生為難。依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刪點為妙。魯迅是生活在上世紀早期的人,雖然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但畢竟是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學,文風難免古風縈繞,中西夾雜,拗口難懂。不只學生看了如吃了“搖頭丸”,就是老師們講起來都覺得頭疼。刪除一點這樣的文章,可能師生們都會拍手稱快,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受。
但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硬漢”形象,毛主席就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刪了魯迅雜文,換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會不會無意識中,讓祖國的花朵們誤入迷途?
魯迅不是常青樹,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們深深地懷念。中國有個古老的詞,叫“與時俱進”。對于魯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來主義”,是不是違背了魯迅先生的初衷?我們學的是魯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夾雜著日式表達的拗口白話。在教材中刪除魯迅的原文,難道不能用新時代具有魯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時代有沒有活著的魯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則魯迅逝世了,中國豈不真的折了“脊梁”?當今社會拿著“匕首投槍”,對不平、不公、不正大聲疾呼,嘆國人之麻木,怒國人之不爭的大有人在,針砭時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編輯們選用他們的文章進入教材,既繼承了魯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澀難懂之弊端,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鄧小平說,發展才是硬道理,“魯迅”在教材中也應與時俱進。把魯迅當成權威,放進“神壇”,本身就是對魯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權威,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真正繼承魯迅精神,是善于發現繼承魯迅衣缽的人,而不是硬著頭皮念魯迅創造的“三字經”。
(選自《廣州日報》2009年9月4日,有刪改)
■
本文針對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被刪減一事發表評論,提出魯迅的文章刪點為妙的觀點。因為我們學習魯迅作品,學的是魯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夾雜著日式表達的拗口白話。刪掉古風縈繞、中西夾雜、拗口難懂的魯迅作品,可以讓繼承魯迅衣缽的人的好文章進入教材。本評論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觀點高屋建瓴,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指導意義。
二、文言之現代生命
□張燕玲
21世紀,社會發展之迅猛令我們應接不暇。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學習文言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而且這一問題在今天越加凸顯出來。很多人并不否認學習文言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但認為只要培養少數專業人員,讓他們去整理、翻譯、介紹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講“效益”“速成”的今天,學習文言得不償失……
其實,文言不是已經“死亡”了的語言,而是從臺前隱退到了幕后,或者說它是改頭換面,戴了現代面具而隱身其后;或者說它是體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語言的更新發展是無法脫離母體、阻斷泉源的。“總而言之”“聞過則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些文言的詞匯、語法、典故、成語還活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
中國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寫成的。在這些典籍的滋養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得以形成,我們的面頰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國”的印記。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文明一直延續沒有斷絕的就是中華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沒。文言跨越時間、空間,具有相對的規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遼闊、方言差異巨大、民族眾多的中華大家庭薪火相傳,代代不絕。
文言以它無盡的表達手段和方式,讓古人貼切入微地表達了他們希望表達的一切。幾乎達到了無不盡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練、意博、理奧、趣深,都是白話文望塵莫及的。文言是現代漢語的府庫。一個人擁有深厚的文言修養就可以使他的現代白話凝練、純熟。毛澤東、魯迅、周作人、胡適、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話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說明。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信息時代,我們所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癥的良藥。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期,借鑒我國古代熟讀精思之方法,大量積累,二百篇經典文言爛熟于心,由易到難,由少而多,循序漸進,不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得到審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現代漢語的表達水平,獲得文言閱讀的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而錯過了誦讀記憶的最佳時期,就將事倍功半,到那時文言的學習就真的會“時不我待”了!
(選自《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第1期)
■
本文針對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學習文言的爭論發表評論,闡述了文言之現代生命的論斷,指出文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很多文言詞匯、語法、典故、成語還活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并指出文言在中華文明傳承中功不可沒,進而指出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癥的良藥。本評論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分析深入細致,對學生寫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正視“人肉搜索”的
雙重效應
□徐瑞哲
當下的互聯網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熱詞。
古時江湖懸賞,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喚做“人肉”。而對于“人肉搜索引擎”,網絡版“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體驗。
“人肉搜索”幾乎成了網絡偵探,在巴黎搶奪金晶火炬者,眾網民搜之;四川范老師震中落跑,眾網民搜之;“遼寧女”哀悼日辱罵災民,眾網民搜之;“虐貓女”視頻激起公憤,眾網民搜之;婚外情丈夫致妻自殺,眾網民搜之……一道帖子,好比尋人啟事,發動萬千網友,終將此人找到。于是,當事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本來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無可遁逃地承受眾目睽睽的評說甚至討伐。
有人說,“人肉搜索”體現了一種徹底的信息民主,網上人人平等,人人參與,信息共享。何況網上搜索大多針對多數網民眼中的“壞人”,似乎也代表著一種道義力量。由于網絡是個隱身世界,留在網上的惡言惡行往往找不到責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現,對自認為可以胡言亂語發泄一氣揚長而去者形成了一種約束和威懾。最典型者莫過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網友提出質疑,許多人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提出有根有據的論點并互相印證,自發形成一股網絡輿論,“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現,對“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老話構成了挑戰。
不過,“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達到維護道義的目標。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輕易對當事人下道德判斷,進而不顧對方的隱私保護權利,將其姓名、電話、住址、單位、身份證號碼等一一公布,就有侵犯公民權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網名“Die豹”的重慶女大學生發表“地震很舒坦”的尋釁言論,被“人肉搜索”出真實的相片、姓名、職業,不得不休學以避壓力,就引發了對于新的網絡暴力形式的擔憂。更進一步說,“人肉搜索”的價值標準,也僅僅是基于一個群體對于另一個人的判斷。而自認為真理在握造成“多數人的專制”,其實距現代文明準則愈行愈遠,這樣的教訓,曾經留給我們慘痛的記憶,年輕的網民們也自當引以為鑒。其中的分寸該如何把握,值得搜索發起人、每個參與人以及相關論壇網站的版主、管理員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從形式上講,是一種高于百度、谷歌等機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種基于大規模、大范圍集體協作與共享的網上活動。如果得到正確的引領,可起揚善之功,比如鎖定造謠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尋震后失散的親友們、稀有血型的匹配者……如果缺乏法律約束和健康引導,其為虐之害也不容小覷。網絡輿論空間每天都在發展,如何及時科學有效地加以引導,應是一個與時俱進地加以應對的課題。
(選自《解放日報》2008年7月24日)
■
本文針對當下互聯網上的“人肉搜索”發表評論,闡述“人肉搜索”的概念、用途,指出它的利與弊,并高屋建瓴地指出如果得到正確的引領,可起揚善之功;如果缺乏法律約束和健康引導,其為虐之害也不容小覷。如何對“人肉搜索”及時科學有效地加以引導,應是一個與時俱進地加以應對的課題。本評論針對性和時效性都極強,生活氣息濃,貼近讀者,且引人深思。
■
針對評論的閱讀,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快速準確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1.對概念的理解要以準確判斷出其本質屬性為基礎,通過篩選文中有關信息,選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組織答案。
2.結合概念所在的具體語言環境,靈活思考、分析、推斷。這是解答這類題目的最基本的方法。
3.重要概念往往是作者論述說明的重點,要注意把握它與其他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尤其要注意區分相近概念。
4.認真比對選項與原文的內容是否一致,要善于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注意兩者在時間、數量、范圍、程度、語氣等方面的差異。
二、快速準確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從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入手。在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時,要特別留意那些修飾、限制成分。這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
2.從句子在語段中的位置入手。關鍵語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關鍵作用,要理解它,不僅要注意其本身的結構和修飾、限制成分,還必須考慮其在文章中所處的位置。如果該句在語段中起總領作用,就必須從其所領起的內容中找相關信息;如果該句在語段中起小結作用,就必須從上文找相關信息。無論是總領還是小結,關鍵要看句子的“管轄”范圍,要在句子的管轄區內尋找答案。
3.從上下句入手。對于那些關鍵性語句,要特別注意其所處的語言環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其他句子,要瞻前顧后,因為這些句子中往往隱含著解題的重要信息。
三、解答分析綜合題
1.快速閱讀文章,把握有效的閱讀區間。這樣便于理清文章脈絡和文章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找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逐步提高把握有效閱讀區間的靈敏度。
2.鉤玄提要,在關鍵處圈點勾畫。我們要善于抓住四種關鍵語句:(1)直接表明新觀點、新理論的句子。(2)闡述上述內容的正確性、合理性,作為論據的句子。(3)對上述內容進行肯定或否定的句子。(4)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結論句等。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文后的題目,快速瀏覽全文,在文中相關的內容處做標記。把標記內容與題目的要求作對比,若是選擇題,通過對比自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若是簡答題,則從標記的內容中篩選與題目要求有關的信息,整理出答案要點。
四、全面突破選擇題
1.篩選標記對應點并定位:找準、找全與選項對應的原文并做標記。
2.把原文標記的知識點與題目的考點對照比較:看選項的話題、說法及遣詞用語與原文相比有無變化,如何變化,變化后的內涵和外延是否相同等。
3.對選項進行邏輯判斷:對摘抄原文語句多、結構形式類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詞語的選項,不能盲目認同;而對那些改換了表達形式,找不到對應詞語和句子的選項,也不能輕易否定。有些概括性較強的選項,原文根本沒這句話,若簡單地與原文對比,極易出錯,一定要從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邏輯上思考判斷。
五、簡答題
1.截。題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詞,要在原文上做標記,并把它截出來。
2.改。在標出題目答案所在的詞語后,由于語句不合書寫要求或其中含有不合題意的多余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這時要求我們根據題意,選出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重新組合。
3.寫。有些閱讀題答案在原文中找不到,需要全面理解上下文才能悟出答案。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標記的要點信息,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
第五類題只是在少數省市的高考試題中出現,但這種新題型值得大家注意。
■
一、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朱 競
從歷史來看,在過去的一百年中,漢語和漢語寫作飽經磨難。作家白先勇總結現代漢語的命運時說:“百年中文,內憂外患。”其外,有西方語言的沖擊,現代漢語嚴重歐化;其內,則是母語的自信心和自覺意識不斷衰微,中文成為追逐現代化過程中不斷遭到修葺的對象。沒有一種語言像中文那樣,在這一百多年來經歷了如此重大的變革。從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言文一致”運動開始,漢語經歷了“五四”白話文運動,推行世界語、漢字的拉丁化、語言大眾化和解放后的繁體字簡化方案,80年代的電腦化挑戰等。面對民族性生存危機和現代化召喚,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甚至喊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過激口號。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華人保衛漢語,展開一場保衛戰。王蒙先生針對的主要是由于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這是出現了漢語危機的事實。
現在看來,危機已不僅僅來自外語的威脅,禍起蕭墻更讓人憂心忡忡。我們自身的放縱和茍且是一種妥協,甚至是一種投降,使得漢語文化的被顛覆來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對漢語也不夠尊重,作品中充滿著一些污穢、暴力的語言,傳播著沒有道德的內容,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危害性,損害了漢語寫作的尊嚴,也就失去了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當代中國作家幾乎都走在一個介乎“歐化”的中文與被中文化的帶翻譯腔的“西文”之間的“中間道路”上。創作界如此,而批評和理論界也難以超拔。一百多年來,我們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濃重,從概念、范疇到理論命題,都很少使用傳統古典文論的東西,出現了“失語”的癥狀。出現了“失語”,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語言的影響,“大批判語言”“樣板語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話。新時期以來,許多作家為抵抗這種模式化語言的束縛,主動選擇了“西化”的表達方式,從而加速了漢語傳統的斷裂。
在歷史與現實、“內憂”與“外患”的多重夾擊中,漢語如何延續其傳統的血脈,創造新的輝煌,這是擺在當代中國人面前的一個急迫的問題。我們能否意識到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否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那曾經被莊子、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魯迅驕傲地向世界展示過的,延續著幾千年中華文化命脈的,最貼近我們心靈的母語呢?
漢語危機還來自“全民學英語”熱潮的沖擊。一位學者曾經作過一項統計,在“社會·文化”網點下的120多個討論本國文化的小組中,放棄本國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國家中以中國為最大。一個以對外漢語教學及漢語研究為主要內容的聯網討論組,本來應該是使用漢語的好場所,然而多年來也一直是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就連中國人之間的網絡通信,也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漢語危機不僅僅來自“全民學英語”熱潮的沖擊,網絡語言向現實生活的滲透也為原因之一。一位語言學家曾對網絡語言發難,稱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一位高級教師曾說,有些同學在作文里時常地冒出個網絡上的詞語,一些年紀大的老師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對此若不加以引導,學生極有可能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
有一條讓人非常難忘的新聞的題目是:《半數以上的中國人能用普通話交流》。我的理解是,漢語交流的障礙率是50%左右。這意味著漢語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壞。這種破壞是如此的隱蔽,以至于人們會為“半數以上的中國人能用普通話交流”感到高興和自豪。
發人深思的是,目前,當漢語在故鄉受到冷落時,全球“漢語熱”卻在持續升溫。世界上有100多的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漢語成為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外語。
縱然“漢語熱”熱遍全球,縱然我們的后代都能說一口標準的英語,但在漢語的故鄉,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邊,倘若“漢語危機”的呼聲一直不斷,我們又怎能盡展歡顏?
(選自《漢語的危機》,有刪改)
■
1.聯系全文,下列不屬于“漢語危機”的事實的兩項是( )
A.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
B.全球“漢語熱”卻在持續升溫,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
C.許多作家主動選擇“西化”的表達方式,出現“失語”的癥狀。
D.漢語在一百年里經歷了重大的變革,解放后推行繁體字簡化方案。
E.有一條讓人非常難忘的新聞的題目是:《半數以上的中國人能用普通話交流》。
2.根據文章觀點,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是( )
A.作家的創作應該禁止使用“西化”語言,多用古典化的漢語語言。
B.每個炎黃子孫都要樹立和強化保護母語的責任意識。
C.學生作文應該少用網絡的專用語言,養成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習慣。
D.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我們應該盡可能使用普通話,降低漢語交流的障礙率。
3.綜觀全文,作者認為漢語危機出現的具體原因有哪些?請分點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結尾提到,全球的“漢語熱”持續升溫,作者不惜列舉數字和事實說明這個問題,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請結合文章觀點進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保衛我們城市的傳統
□王 澍
回顧近二十多年來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在城市建設方面流于簡單地向西方學習,建設高樓大廈。現在看起來城市的建設應該根據各地情況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歷史的西歐,根本不是當年我們從電視圖像上看到的那種高樓林立的“現代化”。但是,發現這一點時已經有點晚了。現在我國不少城市都是“嶄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別說和歐洲比,就是和“沒有歷史”的美國比也要短得多。
這種現象和中國近代以來長期處于落后形成的追趕心態有關。很多人希望城市從外觀上都向發達國家靠近。很多舊城拆遷中,地方決策層都認為“太落后了”“太破舊了”,非拆不可。
實際上,中國有非常優秀的城市化傳統。和西方不同,中國從唐朝開始就出現很多城市。由于社會具有成熟的宗族禮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無城鄉差別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區里,現在可以看到遺存下來的非常成熟、優美、先進的古代建筑。把蘇州切一塊放到皖南山區的農村,或是把皖南農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蘇州,幾乎是一樣的。
從秦漢時人們開始用夯土技術造房子,在杭州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顯示出秦漢建筑脈絡的延續,是很重要的“城市記憶”。看起來土得掉渣的夯土技術其實是高度理性的產物。“百年的磚,千年的土。”中國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穩固和長久。
中國本土的建筑傳統是一個循環營造的體系,有很多奇妙的細節,為現代建筑技術所不及。如傳統的中國建筑方式是沒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滲技術,從地表大范圍地向地下滲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現在的下水道技術,只要有一個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積水。很多拋棄傳統簡單采用西方技術的建筑方式都是這樣,花了大價錢,卻制造出新的問題。
舉這些例子并不是簡單地提倡復古,而是想說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閃光點”,但是目前處于不被人重視的境地。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傳統的營造體系受到破壞,除了在最不講究建筑文化的地方——農村里尚有遺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經中斷了。城市之魅力,不是來自于大樓有多高,馬路有多寬,而是來自于文化的獨特性。競爭力就來自于創造這種有差異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擁有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各種痕跡,都有其獨特的城市記憶,層次分明,形成歷史線索的會合,不應該在一次次舊城改造中被全面“覆蓋”更新。
尤其不能簡單地用“有沒有住過名人”“有沒有發生過著名事件”作拆除與否的依據。前幾年發生的拆除中國美術館后一個四合院的事件,當時的說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種思路左右了我們城市保護工作很長一段時期。很多人沒有認識到,中國建筑文明并不是個別名人和歷史事件構成的,普遍意義上的大眾生活才構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邊的小東西都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痕跡;但是,人們都把它們忽略了。
中國要變成有文化魅力的創新型國家,需要的動力就包括歷史文化的記憶,這是產生自主創新靈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價值不是簡單的“先進”“落后”之比較,而應該是“文化之差異”。從這個角度講,面對越來越迅猛的城市化熱潮,保衛我們城市的傳統,已經到了無論怎么說都不為過的地步了。
(選自《新華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刪改)
■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近二十多年來,我們在城市建設方面喜歡簡單地向西方學習,失去了本應有的自我個性。
B.現在我國不少城市都是“嶄新”的,這主要是由于地方決策層有著盲目追趕的心態。
C.由于社會具有成熟的宗族禮法格局,中國從唐朝就形成了建筑無城鄉差別的城市。
D.文中所說的“城市記憶”是指城市里曾經所出現過的人與事。
E.中國本土的建筑傳統是一個循環營造的體系,超越了現代建筑技術。
F.城市建筑要體現文化差異。
2.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直接證明“中國有非常優秀的城市化傳統”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區里,現在可以看到遺存下來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磚,千年的土。
C.傳統的中國建筑方式是沒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滲技術。
D.拆除中國美術館后一個四合院的事件。
3.中國傳統建筑同西方對比,有哪些閃光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全文,你認為我們該如何保衛我們城市的傳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