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企業顧全大局,勇挑重擔,在國家和人民急需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共襄義舉。
中央企業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改善國計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十一五”時期,中央企業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引導下,全面推進社會責任管理,積極加強社會責任工作體系建設,并將社會責任融入自身發展戰略和日常運營過程之中,不斷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治理、融合、績效、溝通機制,社會責任成效顯著,不但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并且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障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加強資源環境保護、積極吸納就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充實國家財政 積累社會財富
“十一五”時期,中央企業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形勢,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強化管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挑戰,資源配置能力明顯提高,經濟效益和整體實力大幅提升,取得了優異的市場績效。2010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500強中,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有30家,比2005年增加20家,中國石化、國家電網、中國石油進入前十強。
在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自身不斷得到發展的同時,中央企業通過上繳稅金、國有資本收益和國有股轉持社保基金等方式,為國家貢獻了巨大財富,保證了國家有足夠的財力開展減緩貧困、縮小收入差距、建設保障性住房、實施弱勢群體補貼、對重大自然災害救助等各種民生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中央企業上繳稅金從5 780億元增加到1.4萬億元,年均增長19.4%;“十一五”時期累計向國家上繳稅金5.15萬億元。從2006年開始,中央企業向國家上繳國有資本收益,已累計上繳1 686億元。“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減(轉)持83.94億股國有股給社保基金會,發行市值589.144億元。截至2009年末,全國社保基金財政性凈撥入3 802.56億元,其中,全國國有股東所持股份減(轉)持1 561.26億元,所占比例為41%。
穩定價格 保障供應 保證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近年來,國際經濟環境的重大波動給國民經濟運行造成了負面影響。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穩定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央企業積極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全力保障電力、糧食、油品等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的供應和價格穩定,保證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平穩有序進行,維護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案例一:中國石化五項措施保“三夏”
“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是中國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機用油的高峰時期。2010年,中國石化為了更好地服務“三夏”,推出了五項具體措施:
一是開辟“三夏綠色通道”。在機收跨區作業沿途國省道、重點區域共設立了5 852座“三夏農機專供站”,開設了8 342條三夏農機加油綠色通道。
二是送油到田間地頭。中國石化安排了780多臺專業油罐車,出動19 100多次,將25 100多噸的油料直接送達田間地頭,為農機手節約往返加油半小時至1小時時間。
三是設立休息室。中國石化在加油站設置了1 900多間休息室,免費為農機手提供洗澡、休息等便利條件和書報、電視等服務項目,共接待農機手36 800多人次。
四是贈送愛心禮包。“三夏”期間,中國石化向前來加油的農民朋友贈送了40余萬份裝有毛巾、香皂、手套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愛心禮包,在加油站為農機手免費提供開水、綠豆水、急救藥品和防暑降溫物品。
五是“奉獻石化愛心”,免費為幫扶村貧困農戶收割小麥。
節能減排 優化人民生活環境
中央企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建立領導體制,落實工作責任,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測算,“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萬元產值(可比價)綜合能耗下降超過20%,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8%左右,化學需氧量減少33%左右,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許多中央企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強化節能減排管理,發揮了示范作用。中國華能實施了“燃煤發電廠年捕集二氧化碳3 000噸試驗示范工程”,是國內首個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也是國際上技術先進、規模較大的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項目。中國華電在烏江、金沙江水電開發中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工作,對流巖原鯉、白甲魚等珍稀魚類實施了增殖放流保護項目,保護了水生野生動物。通用技術集團成功承辦綠博會,發起設立國內首支環境產業基金。中央企業以實際行動為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案例二: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三個維度實施節能減排
建設綠色電網,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促進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南方電網公司的時代責任。公司從電源側、電網側、客戶側三個維度實施節能減排:在電源側,通過“充分利用水電資源、促進清潔火電發展、支持新能源發展”三種途徑重點吸納綠色電能;在電網側,通過節約用地、減少噪音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三種途徑著力建設打造綠色電網,通過節能發電調度、降低線損、妥善處理廢棄物,積極保障電網節能環保運行;在客戶側,通過提供節能減排綜合服務助理客戶節能、建設節能展示中心、編制節能宣傳材料、組織節能減排講座開展節能宣傳,還通過節水節電、推廣視頻會議、綠色辦公場所實施綠色辦公。
積極吸納就業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中央企業在收入、利潤雙雙下降的不利情況下,堅持“減薪不裁員、歇崗不失業”,最大限度穩定就業崗位,與廣大員工共度時艱。此外,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央企業還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保民生、保穩定,關鍵是保就業”的號召,積極采取措施,盡最大可能吸納就業,為緩解全社會就業壓力作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99家中央企業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20.3萬人,比2008年增長7%;2010年中央企業招收高校畢業生24.23萬人,比2009年增幅約19.4%;部分中央企業還在香港、澳門積極吸納就業,為香港、澳門應屆畢業生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積極吸納農民工就業方面,截至2010年5月底,有108戶中央企業共吸納農民工共計約683.4萬人,有效地緩解了農民工的就業壓力。
與此同時,中央企業認真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工會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合規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類基本保險”基本實現了全員覆蓋,切實保障了員工的合法權益。中央企業還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嚴格安全生產管理,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發生;大力實施企業職工素質工程,強化員工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了職工的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積極推進職工民主管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干部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中央企業還高度重視安全生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嚴格安全生產管理,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發生。
案例三: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推行“五同”管理,促進農民工與企業共同發展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作為我國最大建筑企業的中國中鐵,每年使用農民工超過180萬人,接近正式職工的7倍……做好農民工工作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百萬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社會就業與和諧穩定……2006年中國中鐵提出農民工與職工同學習、同勞動、同管理、同生活、同報酬的“五同”管理社會責任實踐項目……2008年以來,中國中鐵認真落實國家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大部署,進一步加強“五同”管理的探索和實踐,取得明顯成效。
慷慨解囊 扶危濟困 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顧全大局,勇挑重擔,在國家和人民急需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中央企業積極參與扶貧助教、慈善捐助等社會公益活動。面對汶川地震、 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冰凍雨雪災害、南方干旱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央企業第一時間捐助資金和物資,支持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央企業還積極參與扶貧、助教、文化等社會公益活動。許多中央企業承擔了援疆援藏和定點幫扶老少邊窮地區的任務,派出得力干部,投入大量資金,幫助這些地區加強基礎建設,推動交通、城建、教育、科技、衛生、人才培訓、勞務輸出等諸多民生事業的發展。另外,為優化資源配置,統一規范公司及員工公益捐贈行為,中央企業還紛紛設立公益基金。繼寶鋼集團、南方航空和中遠集團之后,國家電網、中國移動、招商局和華潤集團在“十一五”期間都設立了公益基金會,提升企業公益捐贈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規劃性。2009年,123家中央企業通過救濟性捐贈、公益性捐贈和其他捐贈共計對外捐贈支出34.2億元。中央企業的慈善公益行為不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譽,更為急需幫助的人送去了溫暖,使低收入者福利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奉獻了一分力。
案例四:建設“華潤希望小鎮”,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
憑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誼、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深切關懷,憑著對廣西人民多年來支持華潤的感恩,華潤決定在廣西百色右江區永樂鄉西北樂村捐建第一個希望小鎮,涉及4個自然屯、土地總面積9 805.43畝、348戶人家、1 400余農業人口。
2008年5月,希望小鎮項目組進駐百色,開始開展產業幫扶工作,11月完成設計規劃并開工建設,總投入5 000萬元,從環境改造、產業幫扶和組織重塑三個方面進行建設。
環境改造要讓農民實現走平坦路、喝干凈水、用清潔灶、上衛生廁、住整潔房,從根本上改變當地農民的生活、醫療、教育及休閑娛樂環境,促進當地農村向城鎮化方向轉變。產業幫扶是通過大力扶持富有地方特色、能與華潤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種養業,提高農業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發展模式向可循環發展的生態農業方向轉變,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組織重塑是根據希望小鎮環境和經濟的變化重塑小鎮的組織管理結構,通過建立一個全新的功能齊全的農村社區,為希望小鎮的發展提供切實的組織保障。
據初步統計,2008年廣西百色華潤希望小鎮居民人均純收入3 063元,較2007年增收703元,增長29.8%;2009年人均純收入達4 500元,增長47%。
顧全大局 勇挑重擔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中央企業顧全大局,勇挑重擔,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保障國家重大活動、抗擊嚴重自然災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08年,在籌備舉辦奧運會過程中,中央企業在場館建設、電力保障、安保系統、氣象監測等方面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能夠向人們呈現一屆豐富多彩的奧運作出了貢獻。2010年,中央企業積極支持和服務上海世博會與廣州亞運會,其中,中央企業承建的上海世博會6個企業館運營安全有序、展項極富特色,受到了參觀人員的熱情歡迎。
2008年,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受極其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對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中央企業職工爬冰臥雪,全力恢復電網運行,全力修復通信設施,全力保障市場供給,為保障災區人民生活和災區恢復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央企業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奮起自救,組織大批救援隊伍,調集大量救援設備和物資,全力搶修電力、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全力保障抗震救災物資需要。在抗擊汶川大地震的最危急關頭,搶救被埋學生的第一批救援隊伍、搶修基礎設施的第一支專業隊伍、重災區映秀鎮打出的第一個電話,都來自中央企業。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水電集團等企業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難,在青海玉樹恢復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籌備舉辦北京奧運會中,中央企業在奧運場館建設、電力通信保障、安保系統、氣象監測服務等方面,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北京奧運會圓滿成功作出了積極貢獻。
案例五:中國電信12個“第一”保障玉樹抗震應急通信
2010年4月14日晨,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震后10分鐘,中國電信立刻啟動全網應急預案,迅速派出第一支搶修隊伍趕赴災區,隨后又派出多支搶險小組奔赴一線。在余震頻繁、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12個“第一”的光榮戰績:
——第一個派出通信搶險隊伍;
——第一個恢復玉樹機場移動通信;
——第一個全面恢復縣城災區通信;
——第一個實現地震災區玉樹機場沿線信號的全覆蓋;
——第一家向災區人民傳送關愛短信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家為群眾尋親提供幫助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家為指揮搶險救災提供實時監控系統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時間傳送震后災區實景照片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家為受災群眾提供欠費不停機幫助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家向災區群眾提供正常通信業務的通信運營商;
——第一家恢復玉樹縣鄉村固定電話通信的運營商;
——第一家實現移動通信全面恢復的運營商。
意見和建議
中央企業模范履行社會責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國計民生,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過,也應當看到,我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如:一些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戰略規劃,未曾真正將社會責任融入公司社會責任工作全過程,等等,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央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阻礙了中央企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中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為通過提高社會責任工作的開展層次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筆者認為,中央企業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中央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使社會責任的理念在公司內部生根發芽,為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改善民生創造前提條件。其次,中央企業還需更好地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社會責任戰略和發展規劃,保障自身社會責任工作穩步推進,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持久動力。再次,中央企業需要健全自身社會責任管理推進體系,通過機制設計在公司內部落實社會責任工作,將社會責任融入公司運營的各個方面,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中央企業還需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交流溝通,以民眾期望和需求為導向,積極主動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獻一分力。相信中央企業通過更為深入、更為全面、更為科學、更為規范的社會責任體系建設和實踐,定能為社會作出表率,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貢獻,為社會的更加和諧穩定發揮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