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地震,居然會在中國引發搶鹽風波,這顯然是中國政府和所有的經濟學家預想不到的事,因為如果有人預測到了話,早就對政府提出警告了。預測不到,卻又“合情合理”地發生了,這就是中國的局勢變換莫測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之所以搶鹽,并不是因為家里缺鹽,而是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認為,鄰國的核污染,將污染到中國的廣大海域,進而污染到中國人日常所吃的鹽,所以大家才搶購。自然,煽風點火的鹽販子,因為血液里缺少了道德的成分,自然要被民眾唾罵。但民眾搶購鹽的時候,心里又是如何想的呢?
也許,民眾并不是怕將來沒有鹽吃,也不怕國家真的會給我們吃污染過的鹽,但是卻怕將來那些沒有污染過的鹽漲價,應該就是這么簡單。如果不是這次搶購風波,誰敢保證,有關部門以后不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抬高鹽價?
國家的GDP年年上升,但民眾享受到的GDP上升福利卻實在有限,因為收入雖然也在增加,但物價的上漲速度似乎更快一點。而每次物價的上漲理由,聽上去都是那么的似是而非,那么的強詞奪理。搶鹽,不是對政府的不信任,也不是對未來的不相信,而是對未來的物價不信任,是對物價上漲的先期投資,自我保護。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家里雖然不缺少鹽,但鹽總是要吃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算我自己完全不信,別人信了,我自己就倒霉了,就“輸在起跑線上”了。誰愿意吃十元錢一袋甚至價格更高的鹽?先買幾箱放在家里,就是這樣的心態。
搶購的主要原因,是對未來的物價做了一次否定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