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使用低溫無鉛釉,在1060~1080℃氧化氣氛下燒成,對比了國內外8種有代表性的包裹紅色料的發色情況。結果表明:經過吸收改進國外技術,目前國產包裹紅色料的質量遠好于國外同類產品;由于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的差異,國內不同廠家的包裹紅色料其質量差異較大;基礎釉組成和燒成溫度對包裹紅色料的發色影響最大;使用包裹紅色料制成的色釉產品,其燒成范圍較窄。
關鍵詞:包裹紅色料;無鉛釉;發色
1 引 言
硅酸鋯包裹型鎘硒紅色料(結構式為Cd(Sx-Se1-x)-ZrSiO4,以下簡稱包裹紅色料),以其顏色鮮艷、較好的高溫穩定性和適用性,在陶瓷裝飾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國內外生產包裹紅色料的廠家眾多,其質量參差不齊。大量實驗表明,包裹紅色料對基礎釉要求嚴格,在藝術瓷、建筑衛生陶瓷領域應用較多,且多用含鉛的鉛硼熔塊釉。包裹紅色料在日用瓷尤其是高檔瓷方面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以無鉛熔塊釉為基礎釉,以高檔日用瓷素燒坯為坯體,對比了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包裹紅色料的發色情況,分析了影響包裹紅色料發色的因素。
2 實 驗
2.1實驗儀器與設備
電子天平(精度0.001g)、行星式四頭快速球磨機(帶瑪瑙罐及瑪瑙球)、量筒、烘箱、高溫箱式硅碳棒電爐(智能控制)、噴釉設備、色度儀、激光粒度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2.2實驗用釉料
使用英國某公司生產的無鉛透明熔塊釉為基礎釉。該釉為成品釉,已加工磨細處理好,可直接加水混合使用。該釉的粒度分布為D50=7.35μm、D90=28.15μm、D100=50μm;細度為325目篩余0.5%~2.5%。該釉為光澤透明釉,軟化點為670℃,熱膨脹系數為170×10–7/℃,燒成溫度范圍為1040~1100℃。
該釉的化學組成范圍(wt%)為:SiO2:40~50;Al2O3:8~15;B2O3:10~17;Na2O:2~8;K2O:2~8;CaO:10~17;ZrO2:0.5~2.0。該無鉛釉粉末中PbO含量小于600ppm,釉燒后陶瓷制品的鉛溶出量為零。
2.3實驗用坯體
實驗所用坯體為高白度骨瓷素燒坯體。為方便對比顏色,坯體做成平板狀。先期實驗證實,該坯體與基礎釉的匹配性很好,未出現任何釉面缺陷。
2.4實驗用包裹紅色料
實驗選用國內外有代表性的8種包裹紅色料,分別編號為:德國產R1、R2;山東產R3;江西產R4,湖南產R5、R6;江蘇產R7;廣東產R8。這8種色料的粒度分布見表1。
2.5實驗過程
仔細稱量100g基礎釉,倒入瑪瑙罐中,然后外加9%的包裹紅色料,再加入60%的CMC溶液(在1000mL水中充分溶解5g高粘度CMC制得),用快速球磨機球磨10min,倒出釉漿過篩備用。
把坯體清潔擦拭干凈,手動噴釉,控制各試片的釉層厚度基本一致。噴釉后的坯體放入60℃烘箱中烘干,然后把坯體置于電爐中燒成。設定升溫時間為180min,燒成溫度為1070℃,保溫時間為25min。燒成結束后關閉電爐,使其自然冷卻。將燒后的試片用色度儀測量CIE L、a、b值。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3.1色度測試結果
釉燒后各色料的發色情況見表2。根據顏色外觀和測量值,可把這8種色料分為三類:發色淺,色調不紅的為一類,包括R1、R2、R7;發色較好,為鮮艷大紅色的是一類,包括R4、R3、R6;還有一類是發色為深紅色,但鮮艷度稍差一些,包括R5、R8。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發色深度還是鮮艷度,國產包裹紅色料都比國外同類產品好很多。同時可以發現,不同廠家的包裹紅色料差別較大。
3.2鉛鎘溶出量
將各試片依照GB/T3534-2002《日用陶瓷器鉛、鎘溶出量的測定方法》測定鉛鎘溶出量,判定標準依照GB12651-2002 《與食物接觸的陶瓷制品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測量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使用優質的無鉛釉,配合使用高質量的包裹紅色料,大紅色釉制品的鉛鎘溶出量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3.3燒成制度對包裹紅色料發色的影響
3.3.1升溫時間的影響
實驗中分別設定升溫時間為90min、120min、150min、180min,結果各包裹紅色料的發色情況及釉面質量并無明顯區別。所以,該基礎釉可以快燒以節省能源。
3.3.2燒成溫度的影響
燒成溫度對包裹紅色料的發色有重要影響,偏低的溫度有利于包裹紅色料的發色。通常來說,溫度越低則發色越好;燒成溫度在1250℃以上時,很難得到鮮艷的大紅色。同樣的試片在1100℃釉燒后,釉面質量明顯不如1070℃時好,部分包裹紅色料的發色情況如下:
R2: L=39.90、a=50.62、b=21.57,顏色比1070℃偏深。
R3:L=29.79、a=54.63、b=17.85,顏色比1070℃偏深、紅。
R6:L=28.23、a=50.04、b=16.07,顏色比1070℃偏暗、不紅。
R5:L=57.00、a=48.99、b=15.39,顏色比1070℃偏暗、不紅。
3.3.3保溫時間的影響
實驗中考察不同保溫時間對包裹紅色料發色的影響,保溫時間低于10min時,釉面質量不好;保溫時間超過40min時,發色明顯不紅。綜合考慮,保溫時間為20~30min比較合適。
3.3.4燒成氣氛的影響
在還原氣氛下燒成時,包裹紅色料也能發出紅色,但不如在氧化氣氛下顏色深、鮮艷。所以,包裹紅色釉適合在氧化氣氛下燒成。
3.4生產工藝條件對包裹紅色料發色的影響
3.4.1釉層厚度的影響
對包裹紅色釉來說,釉層不宜過厚,否則極易出現針孔、起泡等缺陷;但也不能太薄,否則色釉的遮蓋力不足,易出現色差。具體的釉層厚度要根據坯體和基礎釉的情況,通過實驗來確定。對于高溫一次燒瓷器色釉,通常要求釉層較薄,一般不超過0.3mm;同時在基礎釉中添加適量的硅酸鋯有利于提高色料的穩定性。
3.4.2色料加入量的影響
隨著色料加入量的增加,顏色會越來越深。包裹紅色料加入量在5wt%以下時,顏色為粉紅色;加入量在8wt%以上時,顏色為大紅色。加入量超過16wt%后,顏色已基本達到飽和,繼續提高色料加入量并不能使顏色加深,生產中包裹紅色料的通常加入量范圍是8wt%~13wt%。
3.4.3坯體顏色的影響
通過對灰坯、炻器坯、普通瓷坯、高白瓷坯這四種坯體的色釉顏色比較,發現高白坯顏色最干凈、色調最鮮艷。
3.4.4色料球磨時間的影響
大量的實驗及生產實踐證實,球磨時間越長,包裹紅色料的發色越淺。只要能保證色料在釉漿中分散均勻,則球磨時間越短越好。應采用分步球磨工藝,通常建議在釉漿出磨前2h加入包裹紅色料。
3.5基礎釉組成對包裹紅色料發色的影響
包裹紅色料選定后,基礎釉組成就成為影響色料發色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包裹紅色料在熔塊釉中的發色通常要好于在生料釉中。
實驗中選定了國內有代表性的4種熔塊釉,分別是骨瓷釉、強化瓷釉、高石英瓷釉、精陶釉,燒成溫度范圍都在1120~1160℃。把耐溫性較好的R2、發色較好的R6分別加入到這4種釉中,燒成溫度為1140℃,結果兩種包裹紅色料在4種釉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起泡缺陷。由此可見,釉料組成對包裹紅色料的發色影響很大。
制備高質量大紅釉的關鍵,是提高包裹紅色料的呈色穩定性。基礎釉中引入ZrSiO4,有利于提高色料的穩定性。基礎釉中加入適量ZnO,不僅對呈色無負面影響,反而能提高釉面光澤,減少釉面缺陷,以3wt%~6wt%的加入量為宜。燒成溫度在1250℃以上的釉中,目前僅發現鎂質釉、鋰質釉、鋯釉可以獲得良好的釉面。
4 實驗小結
(1) 包裹紅色料的自身質量是制備高質量大紅釉的前提條件;
(2) 合適的基礎釉是制備高質量大紅釉的基礎;
(3) 合適的生產工藝和燒成制度是獲得高質量大紅釉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沈華榮.日用藝術陶瓷裝飾用新型大紅釉的研制[J].中國陶瓷
工業,2002(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