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環境下檔案文化發展動力研究
張東華、劉名福在《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共生是各種文化相互依存、共棲、共存的文化狀態。探索文化共生環境對文化個體生存發展的影響、對各種文化個體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具有積極的意義。作者認為:
文化共生是檔案文化發展的動力支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激發檔案文化發展動力創造重要條件;二是為檔案文化發展動力注入新的內涵;三是為增強檔案文化發展動力提供能量。
當前,檔案文化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初步顯現,但檔案文化的發展仍不盡如人意。其主要體現在:一是沒有形成檔案文化核心價值,內驅動力不足;二是缺少與外界文化的交往,文化適應性不強;三是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檔案文化發展的牽引力不夠;四是缺乏文化自覺,檔案文化自主創新動力不足。
要增強檔案文化發展動力,需從四方面著手:一是挖掘檔案文化的核心價值,增強內驅動力;二是提高檔案文化的認知度,增強檔案文化的適應性;三是制定發展戰略,明確檔案文化發展方向;四是增強文化自覺性,探尋檔案文化發展動力新的支撐點。
省級綜合檔案館整合檔案資源的思考
王國振在《中國檔案》2010年第9期撰文指出:省級綜合檔案館要針對其特點和優勢,探索省級綜合檔案館資源整合的模式。作者認為:
省級綜合檔案館在檔案資源整合中的特點和優勢主要在于:一是宏觀調控方面的優勢;二是管理體制方面的優勢;三是可以建立多樣化資源整合模式。
省級綜合檔案館必須用“大檔案”思維整合檔案資源,建立形成主體多元化,檔案內容、載體形式、利用方式多樣化的資源體系。省級綜合檔案館檔案資源整合的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檔案實體整合模式;二是檔案信息整合模式。省級綜合檔案館應實行兩者相結合的檔案資源整合模式。即:凡屬于進館范圍的達到歸檔時限的,或一個全宗檔案分散在不同地方保存的,或立檔單位無法保證安全的,或經協商愿意移交的檔案,都必須堅持檔案實體整合的模式;對其他檔案則可以通過檔案目錄中心、已公開現行文件中心和電子文件中心建設及區域性檔案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
省級綜合檔案館資源整合的重點:一是民生檔案;二是重大活動檔案;三是特色檔案。要做好省級綜合檔案館的資源整合,還須以完善檔案法律法規為基礎,以建立檔案資源整合體制機制為抓手,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完整保存社會記憶、實現檔案資源社會共享為目標,資源整合和資源開發并重,促進檔案資源整合工作的健康發展。
對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賁道紅在《檔案與建設》2010年第9期撰文,結合全國檔案安全體系建設會議精神,對省級檔案系統檔案安全體系建設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建設省級檔案安全體系,應從以下八個方面著手:
一是統一認識,形成檔案安全是檔案工作“生命線”的共識。為此,要在防范自然的、人為的災害對檔案安全形成的嚴重威脅;新技術條件下,數字檔案信息安全潛在的威脅和檔案保密、利用中的安全措施上下足工夫。二是履職盡責,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全系統員工要全面落實安全責任;要加大檔案安全管理的力度;要組織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活動,強化檔案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三是建立健全檔案安全管理法規和制度。為此,要完善檔案安全法規建設;規范檔案安全技術標準;認真制定并執行檔案安全業務指南;加強檔案館的內部管理并將其列入安全檢查的內容。四是大力加強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為此,要加大各地區檔案館庫建設的推動力度;把檔案館必備的安防設施列入安全檢查的重點內容。五是以實實在在的舉措,保證檔案原件實體安全。為此,對檔案原件要實施特殊保護,要對列入計劃且亟待搶救的檔案進行搶救修復;要組織對檔案數字化的專題研討。六是加大科技防護力度,保證電子文件安全。為此,要制定電子文件的歸檔范圍,要統一技術應用標準;要建立本地區電子文件中心;要嚴格執行電子文件安全備份;要加強對電子文件信息系統和載體的安全檢測。七是積極探索并做好檔案的安全備份工作。為此,要切實開展檔案備份工作,要實行遠距離、跨區域的異地存放,落實檔案備份制度。八是切實重視檔案信息安全。為此,要對擬開放檔案進行審核和審批;要對擬在網上公開的信息進行審核和審批。
“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登記備份”制度的創新價值
和所依托的原理分析
王英瑋在《浙江檔案》2010年“增刊”撰文,對浙江省檔案局在全省推行的“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登記備份”制度的創新價值和所依托的原理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
“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登記備份”制度的創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市場經濟時代,政府職能轉變對檔案管理體制的新訴求;二是適應檔案管理客體變化而建立的一項有助于國家和社會歷史記憶安全、完整、可用的創新性制度;三是彰顯政府尤其是政府檔案管理部門威信和權威性的一項必要措施;四是符合新制度設計基本原理的要求。
“電子文件和數字檔案登記備份”制度所依托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它能夠切實地解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化解新的風險,抵御新的威脅;二是它體現了檔案部門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歷史使命的訴求;三是符合制度設計原理的創新要求;四是它可以有效降低整個社會執法成本;五是它能有效維護人類社會歷史記憶的完整性,且符合現代文件與檔案管理理論的要求。
加強館藏建設,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檔案館
饒露在《山西檔案》2010年第4期撰文,就公共檔案館與國家綜合檔案館的關系,以及公共檔案館的館藏建設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作者認為:
從公共檔案館發展歷程與我國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法理來看,兩者基本內涵、性質一致;公共檔案館“熱”現象的出現,實質是強調綜合檔案館的服務性、社會性和公共性。新時期公共檔案館的建設,必須將館藏建設放在首位,發揮其在公共檔案館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使館藏檔案資源的品質真正符合社會公眾的需要。公共檔案館的館藏建設應該遵循社會性原則、文化性原則、特色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
要突破現有的檔案館藏結構,建構真正符合社會公眾需要的公共檔案館館藏,需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館藏檔案收集范圍應由以黨政機關部門為主向以公共部門為主轉變,并加強現行文件、檔案資源的收集進度;二是加強對微觀層面的社會檔案信息資源的接收和征集,提高館藏文化底蘊;三是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實現檔案館公共信息服務功能的最大化。
論鄉(鎮)檔案部門在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中的重
要作用
張寧在《北京檔案》2010年第7期撰文指出:《檔案法》明確規定了鄉(鎮)政府對基層村民自治組織檔案工作具有監督指導的職責,從法律上明確了其主體地位。為此,鄉(鎮)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各行政村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檔案,達到檔案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目的。
鄉(鎮)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一要完善檔案管理機制,將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納入鄉(鎮)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鄉(鎮)機關檔案工作的職責范圍并加強檢查監督。二要對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銷毀、利用以及移交等工作制定規章制度并堅持執行,三要定期培訓村級檔案人員;四要對鄉(鎮)檔案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指導和管理。
鄉(鎮)政府不僅是新農村建設文件材料的直接生成者,也是新農村建設文件材料上傳下達的中轉站,在確保新農村建設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此,鄉(鎮)政府要充分發揮在新農村建設文件材料收集工作中的協調作用;要對新農村建設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圍實行動態管理。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鄉(鎮)政府在財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創造條件建立現行文件服務中心;要在不改變檔案所有權的前提下,實行村級檔案由鄉(鎮)托管。鄉(鎮)檔案部門要利用其掌握鄉(鎮)檔案和托管村級檔案的資源優勢以及其他有利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檔案利用服務;創造條件建立鄉(鎮)新農村建設檔案利用網絡,切實做好新農村建設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
對開展我國流失海外檔案征集工作的建議
曹航、潘玉民在《檔案》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紀50年代,是我國從國外征集流失檔案的開始,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征集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來,這項工作重新開始。對今后開展流失海外的檔案征集工作,第一,要做的就是,對近代以來流失海外的檔案進行比較全面的摸底調查,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從國際社會的實踐來看,通過外交談判達成雙邊或多邊協定以返還流失的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最為有效的解決手段;第三,依據相關《國際法》對流失海外的檔案進行追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道義的伸張,不能對這種追索寄予過高的期望;第四,對流失海外檔案的征集也屬于檔案工作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范疇,可以通過國際檔案組織內成員國之間的協作來求得問題的部分解決。
檔案工作中責任履行狀況與對策分析
車艷紅、張元鋼在《蘭臺世界》2010年8月下半月刊撰文指出:檔案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和影響著檔案資源的質量與完整,只有建立有效的責任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認識到檔案工作中的責任問題,才能使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提高檔案利用率。
作者分析了當前檔案工作中責任履行狀況,認為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檔案收集能力不強,收集工作不及時;二是檔案整理工作過于重視表面工作,檔案整理不及時;三是檔案鑒定工作不及時,領導的監督力度不夠;四是檔案保管工作中,檔案工作人員缺乏保密意識;五是檔案開放服務工作缺乏超前意識,服務不到位。要加強檔案工作的責任制,一是加強收集能力,及時收集檔案;二是立足實際,及時整理檔案;三是建立檔案鑒定機制,促進檔案鑒定;四是開展保密教育,加強檔案保管;五是及時開放檔案,促進檔案開放服務。檔案工作應堅持以服務為天職、以利用為根本,應將以收藏為主的封閉式管理方式,變為以利用為主的開放式管理方式。檔案部門應讓檔案工作人員參與檔案的全程管理,積極采用其合理化建議,引導立足本職,努力做好檔案管理各環節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檔案利用率,促進檔案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