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縣檔案館現存有一幅《大清全地圖》。該圖原屬濮陽縣人民委員會(縣政府)檔案室存件,1958年7月24日建立濮陽縣檔案館時,移交縣檔案館保存,但當時并未引起特別關注。1998年3月、4月,濮陽縣檔案館報道了館藏珍品存件《孫總理建國方略圖》后,引起媒體轟動,館藏珍品《大清全地圖》的搶救性保護呼吁也被提上了日程。該圖雖已有兩三家報道,但多系民間收存,作為國家檔案館收藏,數量極少,河南省僅此一幅。
《大清全地圖》是由日本國東京市神田區里神保町一番地三省堂編輯所龜井忠一編繪,由日本國東京市神田區三崎河岸第十二號地三省堂印刷部神保周藏,于日本明治三十七年十月九日,即清光緒三十年九月朔日(1904年7月9日)印刷,并由日本國東京市神田區里神保町一番地三省堂書店,于日本明治三十七年十月十二日,清光緒三十年九月四日(1904年7月12日)發行。
《大清全地圖》長220厘米,寬190厘米,比例尺為1:250萬。質地表面用地圖紙印刷,底面用蠶絲紗布托裱。圖的左上方有我國清朝末年著名的“桐城派”作家、曾國藩得意門生、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親筆所題“大清全地圖”5個行書大字,筆鋒道勁有力。左下方附有日本國明治時期大臣,“征韓論”、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積極鼓吹者,日本原樞密院副議長、松方正義內閣內務大臣,樞密院顧問副島種臣于明治三十七年七月所寫題記,共168字,為隸書。該題記說明了繪制《大清全地圖》的決策者、組織者和繪制質量,概述了繪制該地圖對日本國的重大意義。地圖左下角邊緣處標明了編制、印刷、發行的時間、人名和單位。時間用日本和清朝紀元兩種歷制對照書寫。地圖右下方是凡例,詳細標明了京都、省城、府城、著名都會、直隸州、散州、直隸廳、散廳、縣都市、驛鎮堡邑、萬里長城、長柵、大運河、道路、鐵道、航路、海底電線、邦國界、國內界、通商埠頭、軍港、燈臺(自一等至四等)、巨剎大祠、河川、山脈、湖海沼澤,等等。內容非常詳細,整幅地圖的經緯度標注清晰,山脈江河湖海顏色分明,就連各省、州、縣、鄉、鎮都標注得十分清楚,其繪制技術已能和現在的地圖相比。
《大清全地圖》標注的疆域與現在不同,除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外,還包括現已屬他國的外蒙古、唐努務梁海、巴爾喀什湖等地。至于《大清全地圖》在日本國編繪發行的背景,筆者知之甚少。只在副島種臣的題記中,可以看出是由“史皇創書,職方設官,堪與茂家”。另外,筆者還查到,日本明治三十七年(公元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后第15天,日本國就印刷發行了《戰時必攜·最新滿韓地圖》。此圖縱104厘米,橫77厘米,比例尺為l:250萬。地圖繪制兼發行者龜井忠一,印刷者神保周藏,發行所三省堂書店,明治三十七年二月二十日印刷,同年同月二十七日發行,同年三月二日再版發行。圖上紅色標出旅大地區是沙俄租借地“關東省”;并標有威海衛為英國租借地,膠州灣為德國租借地。由此可見,《戰時必攜·最新滿韓地圖》與《大清全地圖》是同一編繪、印刷、發行者的作品,只是前者是在日本明治三十七年二月印刷發行的,后者是同年十月印刷發行的。編繪、印刷、發行的目的和背景是否相同,尚待進一步探訪、證實。時至今日,當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締造美好明天,世界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這張《大清全地圖》留給我們的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和無限的思考。
《大清全地圖》印刷于清光緒三十年,距今已有106年的歷史,但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方面,它都有著現實的憑證價值和參考作用。鑒于目前我國此圖存世稀少,應該給予其特殊珍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