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筆者對合肥市檔案館和南京市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從調研情況來看,南京市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起步早、水平高,明顯優于合肥市。合肥市檔案館的信息化建設雖然有些落后,但近幾年來,后發優勢比較明顯,進步很大。不久的將來,兩地有望實現檔案信息化建設同步發展。
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表一)
從表一的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合肥與南京兩個市的檔案館都建立了局域網,并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及檔案的內部網上查詢,但合肥市檔案館的局域網建設時間比南京市晚了11年,網絡運行速度也僅是南京的1/10,且不能提供文件或檔案的遠程查詢服務。應該說,與南京市檔案館相比,合肥市檔案館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是落后的。但從表一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合肥市的進展速度非常快,自2006年開始,僅用4年時間就建成了局域網、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文件及檔案的內部網絡查詢,在當前數字化檔案館建設尚在摸索的起步階段,能取得如此進展比較難得。
2、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情況
2.1 數據庫建設情況(表二)
從表二可以看出,雖然合肥市檔案館與南京市檔案館都進行了數據庫建設和館藏檔案的數字化工作,但合肥市的工作量明顯比南京市的小:一是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合肥市檔案館的文件級和案卷級目錄數據庫的應錄入量還不到南京的1/2;二是在館藏檔案數字化方面,合肥市檔案館的工作量也明顯偏少,照片檔案的應錄入量是南京市檔案館的1/7.5。一方面說明,合肥市檔案館的館藏數量和豐富程度不如南京市檔案館。另一方面也說明,合肥市檔案館數字化的負擔比南京市檔案館輕,可以“輕裝上陣”,實現“彎道超越”。
2.2 檔案信息應用系統情況(表三)
結合表二、表三的情況可以看出,南京市檔案館因館藏結構豐富,檔案形式、載體多樣,在檔案信息化建設中使用的信息應用系統比較多。而合肥市檔案館由于紙質文件較多,多媒體、聲像檔案少,在數字化檔案過程中采用的應用系統比較少。這種現象反映出,合肥市檔案館在推行檔案數字化方面的技術難度比南京市檔案館要小,工作比較容易開展。
3、總結分析
3.1 兩市2009年的人口、經濟情況統計表(表四)
從表四可以看出,南京市的GDP是合肥市的兩倍多,人均收入比合肥市多近三千元。檔案信息化建設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它的提升與進步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性。兩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不同,應是造成目前信息化建設差距的重要原因。可喜的是,合肥市GDP的增速已連續6年超17%,位居省會城市之首。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合肥市今后的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2 檔案意識的強弱也是造成兩地檔案信息化建設差距的一個原因。一是從電子文件中心建設上來看。2007年,南京市檔案館和大多數區縣已經啟動電子文件中心建設,3個區縣已經建成電子文件中心,南京市已將電子文件納入了歸檔范圍。而合肥市檔案館僅就電子文檔的共享提出了要求,但該館現階段還未開展電子文檔的接收工作。二是從檔案信息化建設標準上來看。2008年,南京市檔案局出臺了《南京市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暫行規定》,將檔案信息化工作納入了全市電子政務平臺建設之中。而合肥市的檔案信息化工作僅僅體現在檔案事業規劃和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并未采用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意識和制度上的差距,我認為,也是造成合肥市落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