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滑縣檔案館工作期間,曾接待過八里營鄉政府和趙營鄉政府的工作人員,要查找青邑屯村的歸屬問題。我們在1950年滑縣的“鄉鎮房產土地證”上查出,該村當時隸屬于“四區”即現在的“八里營鄉”。1958年,劃歸縣國營農場所有。1963年,本縣發大水,此村被淹消失,人口全部外走,土地被八里營鄉合并本鄉的另一個村中。這一情況,是我在1963年縣委“永久”卷的一份災情報告中無意中發現的,因該卷在筆者的手中修復過,印象很深。報告中有一句:“八里營鄉的青邑屯村被淹沒,人口全部漂走。”后又在縣政府1963年“定期”卷中查出一份圖表,表明該村當時歸八里營鄉領導。為該村的歸屬問題提供了有力佐證。
據不完全統計,縣級檔案館保存的“建國”前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檔案,大約有20%和30%的檔案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褪變侵蝕,其中,有7.8%的檔案字跡褪變嚴重。這些褪變檔案雖然辨認困難,卻有查考利用價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案卷也有類似情況。一個隸屬濮陽市發改委的下屬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到省發改委立項,需要機構建立的原文。他們沒有保存好原文,到市檔案館查閱時發現,只有一個草稿在存檔,還是圓珠筆加復寫紙復寫的,字跡模糊難以辨認,復印機復印出的是一張模糊的白紙。無奈,我們只好按原材料上原筆跡照本宣科地書寫了證明材料,加蓋了查閱公章,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筆者認為,就目前來說,在物力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字跡褪變的檔案資料,手工修復工作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比較先進的修復方法是“縮微拍攝還原法”和“計算機數字處理圖像法”。但因資金投入過大,技術力量還未達到,在市、縣級檔案館實施起來較困難。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和體會,總結了三種對市、縣級檔案館來說比較實用的褪變檔案修復方法:
1、燈光反照法
市、縣級檔案館收集的“建國”初期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檔案,其案卷中的報告、報表、情況匯報、工作總結等資料,大多為圓珠筆加復寫紙復寫而成的。紙張多為綿紙、黑紙和草紙,有的字跡已嚴重模糊,復印機也不可能復印清楚了;鉛印的文件、油墨也有褪變模糊看不清楚的,不可逆轉成了模糊檔案。抄寫時,也有看不清字跡的,這種情況,則可在燈光下反照,或在明亮處反照,有時可分辨出字的輪廓。然后,用碳素筆將它抄寫在白紙上,附在原案卷后。這種情況,適合褪色變模糊的鉛印的文件材料。
“中共濮陽市委”黨校撰寫校史時,曾經使用過“燈光反照法”。從建校到現在,為了準確統計培訓過的學員人數,他們多次查閱文件檔案,無奈年代久遠,沒有現成的數字可統計。為了幫助他們盡可能地完成任務,筆者將“建國”初期“中共安陽地委”黨校的會計檔案(定期卷)提供給他們利用,其中,月報表、伙食費人數和會計憑證已嚴重褪變、模糊不清,利用“燈光反照法”仔細辨認后,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20世紀50年代培訓的人數統計出來了。
2、反復描寫法
對有些字跡,經過辨認、反光辨認仍看不清的,可將原文件反過來,因為復寫紙襯底,反面的字往往比正面的字清楚,但由于反面的字沒有正面好認,這樣,可將原稿反過來,用一薄紙放在原稿下面,再放一復寫紙和一白紙,然后,用鉛筆在原稿字的背后,按照筆畫依次畫出部分原稿,而原稿中的字便將清晰可辨的正面印到最后一層的白紙上了,就可再判定是什么字了。這種方法,適用于原資料為手寫的褪變嚴重的檔案材料,尤其是在縣級檔案館保存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領導人員的組織任命文件,由于是綿紙和復寫紙手寫而成,褪變非常嚴重。檔案館在編寫專題檔案目錄時,需把名錄逐一寫上,一些難辨的人名只好用這種反復描寫的辦法解決,也不損害原貌。
3、重新填寫法
檔案中有些報表材料也是圓珠筆填寫的。對于原件報表是印刷的,而數字是圓珠筆寫的,可用碳素鋼筆直接按照原樣復制一份表格填寫,如果表格也是用復寫紙復寫的,則必須重新制表、填寫。因為圓珠筆的筆油,長時間還會向四周浸透,所以,采取此辦法比較合適。
一般情況下,史志的編纂需要征集農作物產量的數字,像一些農村農業各種農作物的產量統計表,統計局的各類統計報表,等等,為了準確可靠,需要復制原表格。為了最大限度地復制清楚,我們將修復、制好的褪變檔案表格附件進行復制后提供給利用者。統計數字往往有百分比值的對比,需要往年甚至更久遠的數字表格檔案,在經濟條件較緊張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手工修復褪變檔案的方法,還是比較實用的。
修復、搶救現有的有限檔案材料資源,繁瑣、復雜、麻煩,但是,只要有利用價值,我們做了、付出了,那也就“物有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