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在森林生態補償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新思路和新方法,對其他系統的生態補償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時,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立“造血型”良性循環機制
建立“造血型”良性循環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對現有“輸血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完善和補充。建立“造血型”良性循環補償機制的關鍵是為提供生態屏障的欠發達地區構筑一個發展平臺和空間,為其提供發展機會,激發其發展潛力,從而調動全社會參與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可以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和保障措施,允許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和生態脆弱區招商引資和異地發展,調整經濟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并以發展所取得的利稅返回支持林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還可以通過技術援助等方式,雖然不直接投入資金,但通過技術的提高,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謀生手段,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這些措施有利于調動林區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形成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通過發展促保護,通過保護促發展,實現貴州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借助BOT開辟新型融資方式
BOT(BUILD,OPERAT,TRANSFER)英文即“建設、運營、移交”的意思。在典型的BOT項目中,政府將某項基礎設施項目交由商業公司、私人公司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后者經過一定特許期限收回成本并獲取利潤,然后將基礎設施移交給政府。BOT方式不失為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條途徑,從直觀上就可以看出,BOT方式為基礎設施的建設開辟了財政預算外的資金來源渠道,減輕了財政負擔,減少了公共借款,并且能夠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改變落后的狀況。以BOT方式吸引外資或社會資本進入林業系統,以林地流轉為依托,對我省宜林荒山荒地和未成林地進行投資,經過其經營和管護成林后,政府對森林進行評估,把這些森林資源從經營者手中購買回來或者讓經營者入股合營共同開發,是一種雙贏的戰略。
探索公益林自我收益補償機制
針對貴州省生態公益林的經營者,在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主要針對以下經營活動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生態公益林進行自我收益補償。
一是從現有林調整到經營目標所需的某類生態公益林,有樹種更新、林種調整(如用材林改建成生態公益林)等更新采伐活動;二是生態公益林達到防護成熟等公益成熟后效能衰減時應及時采伐更新;三是生態公益林經營過程中的撫育間伐、衛生伐等技術利用;四是大面積生態公益林內小片立地條件好的地塊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可局部經營商品材、特殊用材、經濟果品、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等;五是生態公益林內非木質資源(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山野果、木本糧油、野生花卉、樹脂樹膠、野生動物等)的合理經濟利用;六是開展森林旅游、進行立體經營等。以上經營活動的物質產出,均可作為生態公益林自我補償的渠道。
抓住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機遇
根據《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全國國土空間將被統一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根據《意見》,四大類主體功能區中的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
貴州在主體功能區劃分的過程,對促進貴州省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角度而言,要注意處理好開發與發展的關系、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系、處理好各類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在主體功能區劃分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我省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整合。基本的操作思路是,要將大部分重點公益林區劃分到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獲得來自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以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使森林資源得到更好保護。另外,盡管在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是集聚經濟和人口,但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也要規劃森林保護區域;反過來,即使是在限制開發區內的林地,也可在生態和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發展特色產業。總的方向就是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機遇下,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因地制宜地對林地區域進行規劃,使得貴州省的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同步。
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
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僅靠貴州省自身財力實現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不現實的,必須進一步得到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為此可向國家提出如下建議:
1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立法。目前我國的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立法的缺失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生態補償政策的可持續性及政策實施的力度。建議國家盡快啟動相關立法,將生態補償范圍、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等以法律形式加以確立。在立法工作的具體操作方面可采納有關專家提出的分步實施辦法:一是先行出臺國家關于生態補償政策措施的規范性文件。二是在總結經驗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國家生態補償條例》。三是在《條例》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制定出臺《生態補償法》。
2加大中央政府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財政轉移支付是生態補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建議國家完善財政體制、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中納入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如森林面積、公益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并逐步加大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權重,加大對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建立生態保護和補償的激勵機制,對西部省區通過自身努力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補償的努力給予獎勵。此外,還可探索對重點生態區域(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生態要素(如重點公益林)實施國家購買等新措施,以建立生態保護和補償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3加大政策整合力度。圍繞推進生態建設和補償機制的建立完善,逐步將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公益林保護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目標進行統籌研究,將相關政策進行整合。尤其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即將到期,建議站在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高度,認真研究相關后續政策。
(摘編自《貴州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