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審視現實,我們顯然不能忽視中國兩千多年來的“藏富于民”的基本國策。
我們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管理體制問題,特別是經濟管理體制問題。
政府財政工作的導向是什么,我個人的感覺,我們曾經的政策趨向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假如政府的財政收入越多越好,“藏富于民”的空間會不會客觀上被擠出呢?這些年來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常常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這樣的社會經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現在的通貨膨脹、房市泡沫、貪污腐敗等,與這樣的趨向有沒有聯系呢?
可是,又有誰提出過異議?
在中國,關于政府財政大政方針的理論和實踐也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中,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就是要藏富于民。為了維持這樣的財政方針,最重要的制度保證就是要把執政者皇帝家族的財產和政府的財產分開管理。這些政策都是國家法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在封建王朝時期,皇帝家族如果動用國庫的財產來滿足私欲,是會導致亡國的。末代王朝清朝政府是極為腐敗的。可是慈禧太后要用國庫的錢來為自己建造頤和園,還受到大臣的寧可罷官、也不執行的強烈抵制。即使在清朝末年,直到王朝顛覆,“永不加賦”的承諾也沒有放棄。
回望歷史,審視現實,我們顯然不能忽視中國兩千多年來的“藏富于民”的基本國策。
令人欣喜的是,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和部署,推動經濟轉型、創新發展模式,將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而推動經濟轉型,其中要完成的一大轉型任務就是,發展目標導向轉型。經濟發展確立民生目標導向,推動發展的著力點由國富向民富轉變。
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增收慢了下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994年的分稅制,在實施多年后,也廣為詬病,更被質疑為是造成地方財政空虛,財力不足的原因。
談及分稅制,朱基在4月22日的清華大學談話中,手拍著《中國農民調查》說道,攻擊分稅制,說分稅制掏空地方財政,造成農民貧窮的人,根本就是無知!無知還透頂!隨后,朱基緩和了口氣,說:“來的時候,我的女兒勸我不要發脾氣,我忍不住了,還是要發脾氣。這絕不是為了我個人,也是為了整個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
在清華座談現場,朱基列出2010年財政收入數據予以批駁。朱基說:“去年全國財政收入83000億,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萬億,中央稅收返還(給地方)33000億,兩者相加是73000億,占了大部分啊。中央財政收入多少?是15900億(注:原話如此),占83000億的20%左右吧。92、93年中央財政收入比重是28%、27%,現在20%都不到,怎么能說中央把稅都收上去了,收得過多呢?”
不過朱基對分稅制亦有反思,“當然我們還有缺點,主要是返還支付的方式。”
朱基說:“最近呢,還有一種謬論呢,國外的報紙也有,國內的報紙也有,說這個房地產項目這么沉重,都是過去這個分稅制搞壞了,說稅收都收給中央來了,地方沒錢了,所以它只有發展房地產才有錢?狗屁!”座談現場爆發大笑。
朱基說:“我們制定了一個錯誤的政策,就是房地產的錢,都收給地方政府,而且不納入預算,這不得了。這個錢就是搜刮民膏,所以把地價抬得那么高。這個絕對不是分稅制的錯誤。地方沒少收錢。”
(作者系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