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2011年第10期
紅色經濟史
對90年的經濟史且敘且憶,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有著驚人的輪回與堅持。
1923年,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經濟事業組織成立,其發行的銅元票與股票,即是如今國際地位凸顯的人民幣與總市值近30萬億的滬深股市的前身;1928年在井岡山頒布的《土地法》,奠定了當今國土制度的基礎;1932年用20萬大洋建立的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即是當今坐擁超20萬億資產的央行的襁褓;1936年延安窯洞中毛澤東與斯諾的對話,就已預示了永久改變現代中國面貌的“對外開放”政策的必然#8943;#8943;
祖輩們所經歷過的每個重大土地、稅收、所有制改革與創新,其實都決定了并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當下的每分每秒,每時每刻。
這是他們的歷史,也是我們的歷史。
《望》
2011年第9期
鄉村生態嬗變
曾經,中國的鄉村是一片凈土,它代表著美麗、清新和詩意。
如今,鄉村污染已經成為一個必須面對、亟待解決的大面積難題。民間流行的順口溜夸張但形象地反映了鄉村污染日趨嚴重的歷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到了今天,癌癥災害。”
整治鄉村污染的當務之急,是加大對鄉村環保事業的財政投入,建設和改進鄉村的基礎環保設施,盡快將欠賬補回來,認真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推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的要求和任務。
沒有鄉村,“共建生態文明”不可能實現;沒有鄉村,“共享綠色生活”也名不副實。
“不能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
《經濟國家周刊》
2011年第9期
最后的鐵老大
時至今日,業內人士聽到“鐵路改革方案”時,已覺得不太新鮮——關于中國鐵路改革方案設計的材料,足以堆滿一間普通教室。
二十多年來,中國的鐵路體制改革在逐一嘗試了資產經營責任制、客貨運分賬核算、“網運分離”、“網運合一,區域競爭”、主輔分離、實行三級管理模式等改革后,鐵道部內部的變化始終在繼續。與此同時,政企分離的實質,尚未真正觸及。
可以說,鐵路系統是中國計劃經濟色彩尚存的“堡壘”之一。
鐵道部新任部長盛光祖履新之后,經過數月醞釀,在鐵道部內,以政企分開為導向的鐵路系統體制機制改革已經啟動。而京滬高鐵的開通,也為這場改革提供了機遇與參考。
這一次,改革的“高鐵”能到站嗎?
《新世紀》
2011年第17期
告別低工資
過去30年,源源不斷供給的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東部沿海“世界工廠”模式成功的基石。目前,基石正被侵蝕。
2010年,幾乎全國所有省份都上調了最低工資。然而,只付最低工資是不可能招到工人的。最低工資上調對企業的影響,還包括按照最低工資計算的社會保險相應提高。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將不再是富有吸引力的制造業基地嗎?東南亞國家各有優劣勢,但短期內尚不至于導致中國東南沿海企業大規模外遷。
人口紅利在消失,但國民收入和需求也在上升。主動地進行創新和產業升級,還是被動地進行轉移?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面臨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