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財政局經濟建設處的何嚴,研究生態補償已經有了一段時間。
記得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財政人對筆者說過,財政這東西裝不得內行。一是里面涉及的都是真金白銀馬虎不得,另外財政業務的龐雜也是其他部門無法比擬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說了多年的話在財政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生態補償,在許多方面都很難界定是新生事物,還是一個研究已久的課題。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想說明一個亂象的存在,只想讓讀者知道,財政人在這段無規章甚至無規則的生態補償階段中所表現出的自主性和責任心。
治理與防護
包括不用資料就能把所有關于生態補償的數字記在腦子里的何嚴乃至全體重慶財政人,對于長江的感情非同一般。
或者說重慶人本身對于這條穿越了整個家鄉的河流有著非同尋常的歸屬感。如果說青海對于生態補償的重點在于對人的補償,那么重慶對于生態補償的重點就在于對整個長江生態的保護。
就三峽大壩工程而言,在淹沒面積上重慶市的重擔可謂全國之最。作為長江的中游地段,重慶承擔著讓上游清潔的水源在自己的區域不會受到破壞的任務。重慶輕工業的發展,在幾年前一度成為了讓重慶財政人既興奮又苦惱的問題。興奮的是財政收入的提升;苦惱的是,這些輕工業對長江流域的污染是顯而易見的。對此,重慶財政艱難的維持著在財政收入和環境維持之間的平衡。
2011年,重慶市財政強化了對企業的監管和治理。聯合環境部門實現工業企業排污許可證全覆蓋,確保主城區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對不能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企業一律實施關停。全面完成17個納入創模規劃范圍內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完善主城區14條次級河流流域內的其他工業園區(含小企業基地和都市工業園)廢水處理,加快推動全市其他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確保達標排放。嚴格國控和市控重點污染源監測,確保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完成污染物排放狀況和設施運行狀況22個視頻監控點的部署安裝,實現全市2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和主城污水處理廠的視頻監控全覆蓋。完成95家重點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及評估驗收工作。
預防大于補償
然而,這些在外人看來很積極的做法其實并沒有上級的命令和要求,這是令人感慨的一點。重慶市財政局在這方面的積極由來已久,而且措施嚴厲異常,因此重慶市各行各業均把污染治理當作一項首要任務。
何嚴說,對于“補償”這個詞來說,其實用“預防”更好。原因在于多年來,重慶財政人發現并非所有人都有自主保護生態的意識。所以,所謂補償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發現的時候生態已經被破壞到了一個非補不可的程度了。
但對重慶財政人來說,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凸顯出了預防的必要性?!邦A防為主,防治結合”一直是我國生態保護中的核心口號,但近年來似乎并沒有人注意這一點。每年都在漲的污水處理費和生活垃圾清潔處理費讓重慶財政局頗為郁悶的同時也樹立了建立預防機制的信念。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資源低價、產品高價和環境無價”的扭曲價格體系,企業未將恢復環境狀態所需的各項成本列入其經營成本之中,而是通過對資源的低價甚至是無償占有獲得大量利潤,導致單位產值能耗強度大以及對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這種長期超負荷讓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因此,重慶財政介紹,以重慶區域的三峽庫區為例,按照“控污、提載、抓重點”的思路,開展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其主要目標包括:到2020年,庫區及相關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峽水庫入庫斷面和庫區干流控制斷面主要水質指標,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水庫支流“水華”得到全面控制;庫區城鎮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達到90%以上,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庫區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55%以上。主要措施則包括:著力抓好農村和城鎮截污、重點建設水庫周邊100米范圍內的生態保護帶等。
如何補償
在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國家型補償問題,即下游對上游的補償,引起了幾乎所有流域財政人的關注。
這種補償的邏輯說來也簡單。由于上游維持了下游的水源清潔,減少了下游財政的清污及環境保護壓力,下游有必要在財政上給上游一些援助。重慶財政表示,對于這種說法,他們表示相當認同。
不僅如此,重慶財政表示,由于上游省份多屬西部省份,生態條件惡劣,財政收入微薄,在所謂下游對上游的補償中,應酌情考慮現實情況,給予上游省份相對較高的補助。
但這里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即如何界定補償標準。相鄰省補償,以及下游對上游的階梯式補償都有專家曾經提出過。無獨有偶,重慶自身也曾經提出過,為了避免下游省份單獨補償過多,建議國家建立庫區生態補償機制。鑒于庫區對三峽工程運行安全、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以及南北水資源跨區域調配等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又面臨移民安穩致富等方面的沉重壓力,懇請重慶市人大呼吁國家從統籌區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建立庫區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基金,基金主要來源可考慮將三峽電站上網電價由目前的0.25元/度提高到與全國其他電站電價相同的0.28元/度,由中央財政統一提取和劃撥,對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替代產業發展等予以扶持。
重慶的重負
重慶雖然是個直轄市,但這些年的情況不容樂觀。重慶財政一再要求盡快推出生態補償機制,與這些年財政苦苦支撐不無關系。
據資料稱,全市人均耕地1.26畝(統計數為0.80畝),農村人均耕地1.56畝(統計數為1.0畝),比全國農村人均耕地少0.55畝左右,可開墾為耕地的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的增加,特別是三峽工程淹沒耕地和城鎮,企業搬遷占用耕地等,人地矛盾將更加尖銳。目前全市土地墾殖指數達31%左右,農業復種指數高達222%,土地開發程度較高,也增大了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難度。
其次,移民安置量大,庫區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重慶移民安置量占三峽工程移民安置總量的85%左右。靜態移民72萬人,最終動態移民103.4萬人;淹沒土地55萬畝,其中淹沒耕地22.97萬畝,園地7.44萬畝,林地3.69萬畝,河灘地5.74萬畝。規劃農業安置移民35.34萬人。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就近安置和外遷安置也將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墾殖的力度,增大庫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難度。
不僅如此。過去投資力度低,生態環境建設進展緩慢。近10多年來,國家安排的水土保持、林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投資力度小,標準低,與實際需求相差太大,既影響建設規模,又影響工程質量,全市生態環境建設進展緩慢。
重慶人,在等著生態補償機制落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