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旱再次將中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暴露無遺。它在警示我們:縱使我們有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總量世界第二的耀眼標簽,現實中還存在許多諸如資源緊張、礦難頻發、環境惡化等重大經濟社會問題。
伴隨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高歌猛進,中國的生態問題已成為達摩克利斯之劍。癌癥村、開胸驗肺、兒童血鉛超標等等因生態導致的惡性事件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之所以選擇長江,因為它和黃河一樣,一直是中國生態的晴雨表,代表中國生態健康的質量。在一定意義上它是和祖國命運系于一線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把它上升到民族生存、國家安危的高度。
所以,補償長江不單是對現實的挽救,也是對歷史的還債,更是一次心靈的救贖。
火已燒到眉毛了!對于責任,我們已沒有時間爭論誰是誰非。財政所要做的一是擴大補償試點區的數量,加大資金轉移支付力度。二是改變補償方式,變縱向補償為橫縱并舉。三是嚴刑峻法的同時,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
讓人欣慰的是,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已認識到這項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著手開始了這方面的整治工作。
作為接力者,我們在承繼歷史留給的廣袤無垠的青山綠水的同時,更有責任保護好上蒼賦予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在我們手中,江河中斷、湖泊干涸、土地沙化,不但是對歷史不負責,更是無法對未來交待。
如何把這個接力棒很好地傳承下去,將是對主政者、政府理財人的嚴峻挑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愿我們時刻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