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西峽縣氣象局局長禹相杰在駕車陪同上級領導游玩途中,將路邊步行的三名行人撞死。結果是,南陽市、西峽縣氣象局為這場交通肇事支付了48萬元賠償金。不過南陽市氣象局長回應稱,他們的20萬元是撥付給西峽縣氣象局的辦公經費。
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南延工程晉源區古寨村路段因拆遷公司違法拆遷導致被拆遷戶1死1傷。來自受害者家屬的消息說,曾有官員也有熟人欲私了此事。
這兩宗個案發生地不同,性質也迥異,但卻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官員對公共財政的絕對支配權。局長撞了人,因此產生賠償,公家掏錢;政府拆遷導致命案,公家也掏錢。前一個掏錢,是替責任官員履行賠償義務;后一個掏錢,是替責任官員堵住被害方的嘴。
公家為局長的交通肇事行為埋單,看似荒誕不經。但按照一些官場潛規則,上級領導前來視察,別說衣食住行,就是吃喝拉撒也都是“公事”。后一個,拆遷本是行政征用程序的最后階段,拆出命案,這實際上是發生在一件行政行為過程中的刑事罪案。不管“公了”,還是“私了”,錢都是來自國庫,是來自納稅人的錢。而納稅人除了圍觀,難有能有效制約公共財政支出的手段。
也許,這些“公了”或“私了”的費用,都將被歸入到一個堂而皇之的名目中。當人大代表在審議政府的財政預算案,根本控制不了這種堂而皇之的開支時,這些“私了”或“公了”就是必然的。集中的輿論批評或能讓一兩宗個案改觀,卻免不了“選擇性監督”的現實。遏制公費“公了”或公費“私了”,關鍵還在于擴大公民對公共財政的參與度,并讓民意成為公共財政支出的唯一標尺。
(摘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