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應不應該是公務員?法官應不應該像公務員那樣退休?
顯然,當下的司法系統不但把法官作為標準的公務員,而且還設計了一套與行政機關的公務員相對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和公務員離崗制度相似的法官離崗制。
但這種公務員管理思維與法官的工作本質、司法活動的基本規律是相沖突的。這里,可以法官離崗制作為樣本來剖析。
法官離崗制的基本內容是:目前國內的不少法院規定,五十多歲的法官必須退出崗位。但與退休不同,法官離崗不影響薪水,也不影響其后的工資晉升。法官離崗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司法人員的新陳代謝,但卻不可避免地造成法官審判資源的緊張,影響司法審判的質量。在沿海地區某基層法院,幾年內26名法官陸續離崗,使實際參與審判和執行工作的法官不到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半,一線的年輕法官超負荷運轉,審案質量難以保障,那些富有經驗的離崗法官卻無事可做。
這種閑置老法官的做法,嚴重背離了司法審判依賴經驗的規律。世界各國都公認,閱歷廣、經驗豐富是老法官的資本,他們應是國家的寶貴司法資源。研究表明,五十多歲是人經驗、知識、心理的最佳時期,讓此年齡段的法官離崗是司法資源的浪費。國外沒有法官離崗制度,其法官退休制度極其重視珍惜司法資源:一是高退休年齡,德國聯邦法院法官退休年齡為68歲,其他法官為65歲;美國加州法官退休年齡是年滿70歲且任職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且任職20年以上;二是多采取許可退休制,法官至法定退休年齡后可以退休,但不強制其退休。
中國的法官離崗制,折射了司法行政化、法官公務員化的現實。法官公務員化既體現于法官的社會定位方面,也體現于法官的內部管理中。法官錄用由政府人事部門負責,基本按照錄用公務員的標準和程序進行,不強調司法職業標準;法官的人事、工資、晉升等均按公務員辦理;工作上也采取基本與行政管理相似的民主集中制和領導負責制。在這樣的現實下,把適用于公務員管理的離崗制度延伸至法官管理上,就顯得合乎邏輯了。事實上,法官離崗制度也是作為2001年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一部分而孵化出來的。
必須注意,雖然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同屬于國家機關,但其明顯區別于其他機關。立法與行政通常是針對不知名的公民,而司法直接面向個人;立法與行政具有能動性,司法具有一定的被動性;行政權在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時有明顯的傾向性,而司法強調中立性。為此,立法與行政更多訴之于力(power),借此分配社會資源,推進社會活動;司法過程更多訴之于理,借此判斷案件的是非曲直,實現個體正義。
應當承認,作為國家基本法的憲法已經一定程度地注意到了司法與立法、行政之間的區別,并把我國的國家機關形象地劃分“一府兩院”。但行政化思維模式使法官管理的獨立性無法體現,憲法中對國家機關分類的理念未得到貫徹和落實。由此出現了基本法和具體制度分離,司法本質規律與法官管理理念、制度的背離。
對法官的管理應去行政化,采用區別于公務員的獨立管理制度。近來學者提出了把法官從公務員中剝離出來的思想,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也完成了《積極推進法官、檢察官及其輔助人員分類管理改革,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廉潔的司法隊伍建設》的調研報告。相當數量的人大代表對之也奔走呼吁,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分類管理,特別是獨立的法官退休制度還心存疑慮。不過,取消法官離崗制屬于一種對整個社會體制產生震蕩較小的改革,可以之作為實現分類管理改革的基本突破。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