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她出生于古巴首都哈瓦納,父親是當地《世界報》的編輯,母親是該報記者。她是7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也是爸媽最疼愛的孩子。
4歲那年,父親因為一場重病逝世,母親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養家的重擔,而哥哥姐姐皆已上學,因無人照看,她常一個人被扔在家里,但她并不覺得孤獨,而是沉浸在繪畫的快樂里。母親看到她的習作,忍不住夸獎說:“這是達·芬奇借你的手畫的吧!”
中學畢業后,她考上了古巴一所大學的建筑專業,但課余時間一直堅持繪畫。1939年,她和來古巴旅游的美國人杰西·羅文塔爾一見鐘情,并不惜中斷學業嫁給了杰西,然后隨他一起搬到紐約。在紐約的一所藝術學校,她繼續學習繪畫,并結識了一批抽象派藝術家。受他們影響,她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幾何抽象派畫風——線條清晰,色彩明亮。可當時美國流行的是無秩序的、反叛的抽象表現主義,她的幾何抽象派作品不被人理解,始終無人問津。然而,她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繼續在幾何抽象派風格中孤獨地探索,而丈夫杰西也始終毫無怨言地支持她。為了讓她擁有一間畫室,他們搬到窮人區居住。
上世紀70年代,在一個聚會上,她認識了來自波多黎各的畫家托尼·貝沙拉,他們常常暢聊藝術。托尼是紐約巴里奧博物館的董事會主席,這家博物館很重視展示拉美文化。多年以來,托尼一直是她的知音,盡可能為她宣傳,但一直沒什么效果。一向倔脾氣的她從不服輸,但自從老伴去世后,她的心底涌起了沉重的悲涼,于是想到了放棄。是她的朋友托尼在經濟上幫助她,在精神上鼓勵她,并在他自己的博物館為她舉辦了一次畫展,但反響依然平平。她只好又像小時候一樣繼續用繪畫打發落寞的時光。
不久,托尼與紐約“拉丁收藏家畫廊”的老板弗雷德里科·謝韋吃飯。后者提到他正要舉辦一個女性幾何抽象派畫家的展覽,但有位畫家臨時退出,不知托尼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推薦。托尼立刻推薦了她。謝韋只看到她幾幅畫作后,便如獲至寶地把她的畫送到畫展上,結果這些畫受到許多收藏家的青睞。她的畫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永久收藏。2009年,英國為她舉辦了作品回顧展,媒體甚至把她稱為“美術界過去10年最偉大的發現”!
她叫卡曼·埃雷拉,作品風行歐美,是在世最叫賣的畫家之一!卡曼對自己的大器晚成,既吃驚又高興:“我只是不斷工作并耐心等待,晚年終于得到承認。”她的老朋友托尼·貝沙拉曾開玩笑說:“我們波多黎各有句諺語——那些耐心的人總會等來巴士。”卡曼笑著回應:“我已經在車站等了9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