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個玉宇澄亮、氣象更新、萬物復(fù)蘇的時節(jié)。穿行于滾滾紅塵中的人們,此時心里便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盡是沉甸甸的惦念。
惦念原野里漫浸過詩人的蒙蒙煙雨——江南江北的清明雨,猶如一朵霧花緩緩從天而降,滋潤著萬物,也撩起了人們的愁緒。野外蘆葦?shù)钠嗥嗦曊鹫洌瑝阎疚闯甑脑娙寺淠灰选Kь^望了望孤寂的天空,雨水不經(jīng)意間盈滿了眼眶。詩人跌跌撞撞繼續(xù)向前移動。突然,一片搶眼的綠躍然眼前。那是一片竹林,在雨霧的籠罩下顯得生機盎然,一股竹的清香隨著雨撲鼻而來。詩人呆住了,久久地站在那里。不知過了多久,詩人回過神來,雨還在紛紛落下,不過那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滋潤的。詩人的腳步越發(fā)輕快了,踩在水洼里濺起一陣美妙的旋律。清明好雨,怎能無酒?正巧一牧童騎牛而過,清脆的笛音,在山中曠野上嘹亮而輕快地響著。詩人問:“請問附近有沒有酒家?”牧童瞅了瞅他:“那不就是嗎?”詩人興奮不已:“這酒家叫什么,在如此仙境?”“杏花村。”好雅致的名字!詩人開懷地笑了……
惦念歡愉愜意的郊外踏青——清明時節(jié),嫩綠的小草遍地都是,有如無邊的綠毯;河水纖塵不染,流向遠方。城里村內(nèi)的男男女女紛紛走出家門,到郊外踏青。踏青,早在唐代就非常盛行。詩人杜甫就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古代的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比如拔河、撲蝴蝶、蹴鞠、放風(fēng)箏、蕩秋千等等。唐代韋莊在《長安清明》詩中就有對這些活動的描述:“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宋代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歐陽修也作詞:“南國春半踏青時,風(fēng)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踏青,既能欣賞山川風(fēng)貌、名勝古跡,又能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喚起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惦念苦楝樹下的那間老屋——老屋在那棵高大的苦楝樹下呆立著,房梁上布滿苔痕和蛛網(wǎng)。面對老屋,糾纏的記憶,蛛網(wǎng)一般牽動著我們的思緒,時而溫暖,時而疼痛。歲月在這里凝滯不前,仿佛這一切,都是一種靜默的存在。我佇立在窗邊,在舉目遠眺的瞬間,希望自己的視野能夠更開闊,更遙遠一些,越過遠山和流云,穿越歲月的塵埃與浩瀚的星空,沿途拾回身著粗布衣裳的童年。記憶中遠山腹地上的紅旗迎風(fēng)招展,山腳小學(xué)下課的鐘聲悠然響起。放晚學(xué)的孩子們沖出校門,競相追逐著往家趕。在場院的木墩上,少年正攤開書本,匆忙地趕寫功課,而身后,永遠是大人們欣慰的眼神。前些日子,我又回到村子。我看到老屋的大門被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鎖緊緊地鎖著,門框和窗戶斜靠在一邊,門檻上那些光滑的青磚上,還隱約殘留著兒時伙伴們用粉筆寫下的歪歪扭扭的字。這一切,竟是如此親近又如此遙遠。冬去春來,歲月流轉(zhuǎn)。如今,我已經(jīng)長大長老了,老屋也隨著時光老去,像寂寞的嘴巴在風(fēng)里張著,卻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頓時,老屋在我的腦海深處化成了一份深深的眷戀,一份朦朧的守望,一份癡情的惦念……
惦念家鄉(xiāng)的裊裊炊煙——在長長的歲月里,故鄉(xiāng)的炊煙總在我心頭升騰縈繞。走出了槐樹籠罩的天地,路邊垂柳隨風(fēng)輕搖。忽地一排排農(nóng)舍躍入眼簾,一縷久違的炊煙氣息伴隨著玉米粥的香氣撲鼻而來,香醇又久遠。傍晚,太陽拖著漸變的紅色裙擺款款消失在天邊,父母站在村口喊著我的小名召喚貪玩的我快回家吃飯。一聲聲親切的呼喚隨著縷縷炊煙悠悠升起,像鐘聲撞向我蒼茫、靜穆的心靈。我不知道炊煙會飄到哪里,但我似乎看到了西邊天空的晚霞悠然地披上了一層潔白的絲紗綢,散發(fā)出神秘迷人的夢一樣的霞光。此時仿佛有輕柔的歌聲在我耳邊回蕩:“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一樣美麗,我心中只有你……”
剪不斷理還亂,清明的惦念。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