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熱議的焦點之一。值此“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熱議收入分配話題、中央正在研究擬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之際,進一步集思廣益,就收入分配改革整體思路、重點和可行措施等形成共識,以指導推進當前和今后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梳理思路,形成共識
就收入分配問題看,應該說目前各方面形成了共識,主要有三大問題,就是勞動報酬和居民收入兩個比重持續下降;分配關系不合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以及群體之間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拉大;分配行為不規范,分配秩序混亂,灰色收入、非法收入數量大。
就造成收入分配突出問題的原因看,雖然說法較多,但認識已開始逐漸趨同,基本可概括為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兩方面。前者是指收入分配體系不健全,包括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制度、政策存缺陷,收入分配宏觀調控乏力,三次分配辦法不規范,以及收入分配基礎工作漏洞多等,這些都是造成收入分配各種亂象的直接原因。后者是指經濟社會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等的制約及影響:一是經濟社會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端強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造成收入分配諸多問題的深層次體制根源;二是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不合理,放大了由生產力不平衡、自然資源等客觀條件形成的收入差距,是造成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經濟根源;三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制約,即某些依靠行政權力、壟斷地位、資源獨占、人員身份區分等條件或手段獲得不合理、不公平收入的部門或群體,基于維護自身既得利益阻撓或反對收入分配改革,加大了解決分配領域突出問題的難度。
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看,目前仍眾說紛紜,需要盡快形成共識。筆者認為,基本思路可概括為“統籌規劃、標本兼治、重點突破、配套改革”。核心是三條:一是抓標本兼治,即把改革收入分配體系與深化經濟社會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二是抓主線,就是“提低、控高、擴中、規灰、打非”,其中“規灰”就是規范灰色收入,“打非”就是打擊非法收入;三是抓重點,就是從涉及面最廣且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取得成效,老百姓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收入分配問題入手啟動改革,讓老百姓通過改革得實惠,增強信心,擴大支持收入分配改革的群眾基礎。
二、抓住重點,推進收入分配改革
當前,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我認為是“提低、控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低和部分人員不合理、不公平收入高是目前收入分配的最突出問題,也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因此應從此入手解決。
這里,“提低”涉及農民、城鄉困難居民、企業退休人員和低收入工薪勞動者四部分人的收入提高。其中,農民人數最多,其收入低始終是中央高度重視的問題。目前農民人均年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30%,從近期看主要靠通過一系列扶農措施包括農產品價格補貼,家電、農機下鄉特別是農民外出打工等提高收入,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城鎮化進程和普遍實行農業規?;?、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因而需要短長結合、常抓不懈。城鄉困難居民收入低一般由家庭成員有病傷,鰥寡孤獨,或失業等原因造成。他們是社會中的弱者,政府和社會有責任救助他們,通過提高標準并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業保險金、醫療救助費等,以及幫助失業者就業等多項措施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明顯低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其人數也多,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中央對此非常重視,已經連續六年提高其待遇,今后還需要通過統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待遇制度和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待遇來平衡相互之間分配關系。低收入工薪勞動者主要分布在外向型經濟企業、私營企業、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從人員看主要是各類企業生產一線職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等,總量達上億人,他們的工資長期偏低。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至2007年間數據分析,全部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33倍,但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僅提高了0.83倍。因此,要把提高這部分人員的工資作為重中之重的問題來加以解決。主要措施:一是督促相關領域企業建立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切實保證員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二是通過發布行業勞動定額標準指導企業并通過勞資平等協商,合理確定企業勞動定額和計件單價,保障員工工資權益。三是適時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低端崗位員工工資的提升。四是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員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要在這些企業建立真正代表工人的工會組織;小企業則可采取工人代表外部化方式與資方談判,以解決勞方不敢談、不會談的問題;在法規政策上可考慮設立勞方不依法進行工資集體協商不得采取停工等過激行動的條款,一方面規制實際已出現的停工行為,另一方面形成對資方不愿談、拒絕談的有力制約。五是下決心對建立員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遇有困難的企業相應減免稅費,通過調整政府與這些企業的分配關系來支持企業給員工加薪。六是引導和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技術改造和改革、轉型升級等來增強自身實力;同時,引導勞動者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多作貢獻,形成勞資互利雙贏格局,在提高企業效率效益的基礎上可持續地增加員工工資。
“控高”主要是調控三方面不合理、不公平高收入。一方面是調控部分企業高管的偏高過高收入。要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規范央企負責人薪酬管理;指導各地規范地方國企負責人收入分配,使其收入與職工工資保持在合理倍數之內;嚴格規范國企負責人職位消費管理制度,查處違規增加個人收入行為。同時,要研究建立適應非國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監管制度,可考慮在有關法規中增加如下規定:小股東如累計持有上市公司總股份1%的股份,對年報披露的高管薪酬水平持有異議,即有權要求召開股東大會,就高管薪酬問題重新投票表決,以此健全上市公司內部制衡機制,防止公司高管實質上自定薪酬。另一方面是調控壟斷行業的偏高過高收入。要對其正式職工的全部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以及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等進行全面調控;完善并實施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尤其要從源頭上加強調控,通過健全并實施資源占用稅和利潤上繳制度等措施,有力控制其收入來源。同時,要調整壟斷行業內部薪酬分配關系,糾正同工不同酬等問題。再一方面是調控社會某些群體的偏高過高收入,加強“規灰”和“打非”。包括規范公共部門的制度外收入;強化股市監管,強制上市公司分紅,對炒股獲利者征收個稅,逐步改變“肥了少數人,虧了億萬小股民”的狀況;加強打擊非法收入,嚴厲查處行賄受賄等行為。
三、推進配套改革,加大治本力度
要使上述重點改革取得成效,必須推進配套改革,加大治本力度。要抓緊出臺收入分配改革整體方案,指引改革方向。一方面要深化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包括進一步打破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規范資源配置制度;進一步改革和規范行政管理體制,加強人大和社會各界的監督,防止權力尋租;繼續打破壟斷,加大扶持非公經濟、第三產業發展力度;改進完善財稅體制,協調中央、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關系,推進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等,有針對性地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體制弊端根源。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合理提高居民收入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調整多方面經濟結構,逐步改變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偏高、城鄉經濟結構、地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狀況,控制并逐步消除擴大不合理收入差距的經濟根源。通過抓好上述兩方面工作,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必要條件和有利環境。
(作者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