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王某于2008年1月到某醫藥公司工作,雙方一直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因某醫藥公司一直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王某于2010年8月向某醫藥公司提出解除勞動關系。2010年10月15日,王某向仲裁委申訴,要求某醫藥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4000元,并支付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34000元。某醫藥公司答辯稱,王某確向公司提出解除勞動關系,但提出辭職的原因是“個人另有發展”,而不是其訴稱的因公司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屬實,但王某要求公司支付二倍工資差額已超過申訴時效。
[處理結果:]
南寧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在審理中查明,雙方勞動關系存續期間,雙方一直沒有簽訂勞動合同。2010年8月3日,王某向某醫藥公司遞交辭職申請書,理由是“個人另有發展”,同日,某醫藥公司簽署同意辭職的意見,雙方辦理了交接手續。勞動爭議仲裁委作出裁決,駁回王某全部仲裁請求。
[案例分析:]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在本案中,王某提出辭職申請的理由是“個人另有發展”,事后申請仲裁時,才提出某醫藥公司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雖然某醫藥公司沒有為王某繳納社會保險費屬實,但解除勞動關系當時,王某的真實意思表示卻是“個人另有發展”。因此,仲裁委認定王某以“個人另有發展”為由向某醫藥公司提出辭職申請,某醫藥公司同意,系由王某提出并經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關系,該情形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條件,故王某的該請求,仲裁委不予支持。《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資。本案中,某醫藥公司沒有與王某簽訂勞動合同,其應自2008年2月起每月支付王某二倍工資,最多支付11個月。故某醫藥公司應支付王某2008年2月至12月未訂立勞動合同二倍工資,自2009年1月起,雙方已視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申請仲裁時效為一年。王某于2010年10月15日申請仲裁,已超過時效,故該請求仲裁委不予支持。2009年1月起,雙方視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此時,王某要求支付未訂立勞動合同二倍工資,沒有法律依據,故不予支持。
[啟示與思考:]
勞動者可以單方行使解除權,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出解除勞動關系時,要仔細思量解除的原因。不同的解除理由,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后果。一旦發生爭議,須以解除當時勞動者的真實意思表示為準。因此,勞動者應熟讀《勞動合同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其次,未訂立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的支付,有一個時效問題。二倍工資不是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勞動報酬,是對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違法行為的懲罰性措施,規定是安排在《勞動合同法》的法律責任這一章,故它不是工資,因此不適用勞動報酬的特殊時效規定。因二倍工資產生的爭議,還是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關于一年的時效規定。在此,提醒廣大勞動者,因未簽訂勞動合同而主張二倍工資的,應在法定申訴時效內申請勞動仲裁,否則,仲裁委對此將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
(作者單位:南寧市勞動爭議仲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