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懷營,男,漢族,1957年10月生,廣西北海市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骨干教師,廣西優秀專家,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并獲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社會兼職。現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2010年 11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成功舉辦了建校50周年慶典,5位省部級領導、11位國內院士和4位國際院士、11位將軍和30多位部隊軍官、7個國家駐華使館官員、44所國外合作大學校長、80多位國內高校領導、近100位區內外政府官員、150多位企業家和科研院所領導,共近500家單位1000多名嘉賓和近2000名校友出席了校慶慶典。校慶的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在廣西乃至全國高等教育界都不多見,重彩繪就了一幅桂電及廣西高等教育發展的恢弘畫卷。桂電的領頭人——校長周懷營究竟施了什么魔法,演繹了桂電發展的奇跡?我們還是從周懷營所從事的相圖研究談起。
潛心科研攀高峰
從事相圖研究的人,不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不畏艱難、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我國長期從事相圖實驗研究的人少之又少,而周懷營偏偏對這既辛苦又沒啥好處的“相圖”情有獨鐘。有人感到不理解,認為不值。周懷營卻說:“相圖研究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國家需要它,總得有人干!”簡樸的一句話,表達了一位科技工作者對國家科技事業的熱忱與執著。
在“服務祖國”責任的驅動下,周懷營在材料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領域一干就是25年。多年來,他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千萬元經費的應用開發項目等科技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2項、面上課題11項,省部級課題8項。在稀土相圖測量、稀土儲氫材料、稀土功能材料、ITO靶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輕稀土RE-Mg-Ni體系相圖及其合金電化學性能研究”獲2007年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稀土-鐵-過渡金屬體系相圖及其化合物的磁性研究”獲1999年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RE-(Al,Ni)-Ti體系合金相圖的研究”獲2004年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稀土有色金屬合金體系的研究”獲1996年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鐵系合金相圖及相關系的研究”獲1992年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事相圖研究的人都知道,要發現一個新的化合物,需要進行成千上萬次試驗,少則3年,多則10年以上,而且不一定成功。周懷營卻從未放棄過。他對相圖研究達到了癡迷的地步,每天的工作時間都達到十幾個小時。經過不懈努力,他創造出了多個“首次”:首次發現并開展了REMgNi4、REMg2Ni9化合物的電化學儲氫及電極穩定性研究,證實其具有優于AB5型儲氫合金的電化學儲氫特性;首次完成了Pr-Ni-Mg、Ho-Ni、Gd-Fe-Ti等78個二元、三元稀土合金相圖的實驗測定,為計算相圖、開展相關體系合金的研究提供了熱力學和相組成方面的依據;發現多個新的金屬間化合物,澄清一批在國際上有爭議的化合物是否存在的問題;首次發現第三組元Ti、Nb的加入,有利于形成ThMn12型結構的ReFe11(Ti,Nb)新型永磁化合物,填補了該研究領域的國際空白,豐富了國際晶體學數據庫。
在理論研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周懷營還注重將基礎理論成果推向應用研究,先后研制出多種產品,如將發現的REMgNi4化合物用作電池電極材料組裝成氫鎳電池,該項成果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求賢若渴攬人才
相對于國內老牌重點高校,桂電建校晚,起點低,在吸引人才的政策和待遇方面不占優勢,但桂電卻有周懷營這位感情求賢、事業求賢的“伯樂”。在他的帶領下,桂電成了聚才“高地”,每年都有數百位名牌大學的優秀博士、留學生申請來桂電工作,近五年來桂電已經成功引進博士、教授、學術大師100多人。
孫家棟院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周懷營曾專程赴北京邀請他擔任桂電校長,自己擔任常務副校長,孫老沒有同意。此后,周懷營又先后四次專程赴北京誠邀孫老,孫老被周懷營的誠意深深打動,欣然同意出任桂電名譽校長。
楊道國教授早年曾在桂電教書,后到荷蘭攻讀微電子封裝技術博士后,畢業后成為荷蘭飛利浦半導體公司總部主任工程師、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兼職博導。周懷營曾到荷蘭登門拜訪楊道國,邀請他回桂電一起干事業,后又多次盛情邀請。楊道國最終被周懷營的真誠打動,于2009年暑假辭掉荷蘭待遇優厚的工作,舉家搬遷回國。很快,楊道國開始在桂電大顯身手,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4項,獲得科研經費500多萬元,并擔任了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成為了學校微電子封裝與組裝技術的學科領軍人才。
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陳真誠教授,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經過周懷營反復做工作,并提供團隊引進的優惠政策,陳真誠教授最終帶領13名博士、教授組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團隊加盟桂電。2009年桂電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組建了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該學院在陳真誠的帶領下發展迅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陳真誠本人也成為桂電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銳意進取創一流
自上任以來,周懷營帶領廣大師生大膽革新,開拓進取,短短幾年間,桂電的辦學層次實現了重大突破,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實現了超常發展,校容校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師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2008年,桂電實現“省部共建”,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廣西重點建設大學,2009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MBA培養單位。校園面積擴展到100多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總額增加至10億元,在校學生增長到3.2萬人,年全口徑科研經費增長到1億元以上。
在申博工作上,周懷營敢于面對現實,甘當小學生,先后咨詢請教國務院、教育部、自治區教育廳各級學位辦的專家,并邀請相關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和具體指導。每一場講座,周懷營都會坐到前排認真聆聽并作好筆記。針對申博工作存在的問題,周懷營組織召開學科建設研討會每年不少于10次;經常深入各學院開展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問題。通過積極整合學科優勢,不斷優化申請方案,2009年桂電終于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但周懷營深知,要成為博士授權單位,桂電還有更加艱難的路要走,必須在提升學校“國”字號科研項目的數量和成果上狠下功夫,于是他提出了“科研興校”戰略,親自帶頭找單位、跑項目,近三年來,桂電“國”字號的科研項目成倍增長,201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和國防預研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0多項,獲得自治區科技成果獎勵13項。
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校園。為了把學校建設成“生態型、園林式、數字化”的現代化高等學府,周懷營高度重視桂電堯山校區建設,并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為堯山校區建設獲得了數億元的資金保障。周懷營還經常親臨施工現場指導工作,每棟樓的定點、設計、施工、裝修都親自過問。如今,走進桂電堯山新校區,山水交融,鳥語花香,宏偉大氣。中國南方高校最大的圖書館拔地而起,成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筑;區內一流的網球場館,為學校成功舉辦2010年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和高校校長網球賽奠定了基礎。
建設一流的大學必須培養一流的人才。在周懷營的帶領下,桂電從2009級開始以通信工程等11個電子信息類專業為改革試點,實施了新一輪專業培養方案,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認知能力、工程實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實施能力。改革以來,桂電的教育質量工程取得顯著成績,先后獲得國家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單位1個,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范基地1個。5年來,學生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課外學術科技競賽獎勵1140多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一等獎達120多項。2007年,桂電還與桂林市政府、東莞百分百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立了廣西第一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器“桂林大學生創業園”,現入園企業達到13家。
服務地方顯本色
周懷營深知,作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發展離不開地方的大力支持,桂電必須堅持以貢獻求發展的思路。只有積極融入地方,把“服務”這篇文章扎實地寫在廣西這片熱土上,才能實現超常規發展。
近五年來,周懷營帶頭并指導科研人員承擔廣西千億元產業、新興產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以及橫向項目。目前,桂電承擔了汽車、電子信息、機械、電力、醫療器械、新材料等6個產業共14個項目,承擔數量和產業領域均在廣西高校中名列前茅;承擔省部級科研基金、科技攻關項目等地方政府項目361項,橫向科研項目366項,橫向科研經費超過2億元。與廣西右江礦務局等3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與廣西玉柴、廣西柳工等50多家大型企業簽訂了數億元的科研合作協議,與區內100多家中小企業開展了合作研發,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領先水平的成果。研發的采煤防爆裝置和預警系統經右江礦務局的實施轉化,較好地解決了井下安全生產問題,受到了國家煤炭總局的高度重視與關注。研制的與液壓挖掘機配套的回轉驅動器和行走驅動器系列產品,替代進口并實現了2000臺套的生產能力。開發的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年審統計系統,得到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支持,并發文規定全國統一使用。研發的醫藥價格信息網系統,已在廣西醫藥企業推廣,現向全國醫藥企業開放使用。
周懷營經常說:“服務好地方,沒有一流的科研平臺是不行的。”在他的重視和主抓下,全國唯一一個依托高校承建的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共服務平臺廣西分中心于2008年落戶桂電,廣西僅有的2個大學科技園之一——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園于2009年獲批建設。此外,桂電還獲得了10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廣西信息產業發展研究基地等一批科研平臺。
在周懷營的倡導下,桂電實施了“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不少于5名科技特派員到區內大型企業、5名科技骨干到地方政府科技部門掛職,開展科技咨詢、科技服務等工作。2010年更是加大了服務力度,派出了30多位科技特派員和骨干,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選擇了一項“寂寞”的事業,并且一干就是25年。他,帶領桂電開拓進取,演繹了跨越發展的奇跡,他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拓荒者”,在他的眼前有一片又一片綠洲在延伸。在他的心中,還有一個更加遠大的夢想——立足廣西,依托部委,面向全國,放眼世界,銳意改革創新,到2020年,把桂電建設成為區域一流,國內有影響力,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