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候,齊國有個外交家名叫淳于髭,他善于隨機應變,常常能化險為夷。為此,他常常被齊王派遣出使諸國。他也因此建功立業,贏得了齊王的信任和喜愛。
齊楚兩國世代交好,楚國是齊國必不可少的、肝膽相照的盟友,也自然是淳于髭出使的重點。
淳于髭處理過許多棘手的外交問題,此次去楚國其實無非是例行公事,友好訪問,并沒有什么爭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場面需要面對。他帶著齊王打算送給楚王的一種鳥——鵠出發了。這本來并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情,獻了這鵠,再說幾句吉利的話,淳于髭就大功告成,可以打道回府了。
可是偏偏事與愿違。好的水手在大風大浪中都能平安無事,可有時總在陰溝里不小心翻船,正所謂“善游者溺,善騎者墮”。這回淳于髭也重蹈歷史覆轍了。他離開齊國的都城,半道上鵠卻飛走了。淳于髭猝不及防,眼看離楚國越來越近,淳于髭心急如焚,焦慮煩躁,忐忑不安。“該怎么辦?該怎么辦?”他苦思冥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他整理了一下服裝,擺出齊國使者的架勢,昂首挺胸地去面見楚王。他不卑不亢地說:“齊王派我來出使楚國,欲把鵠獻給大王,但在渡河的時候,不忍心看著鵠饑渴,我把它放出來喝水,豈料它飛走了。我欲以死謝罪,可我擔心人們會說我主公因為鳥的緣故令士大夫自殺,這樣豈不是讓人非議我主公愛人還不如鳥了嗎?與鵠相似的鳥類有很多,我亦本欲以其他鳥來代替鵠,可這是不誠信的,為此我放棄了種種打算,繼續來到這里來向大王請罪。不求大王您原諒我,但求大王您懲罰我,只要不傷及兩國友誼?!?/p>
楚王聽了,大為感慨,“你做得很好。齊國竟然有像你這樣有信義的大臣,真是不容易?。 背醪粌H沒有責罰淳于髭,還厚賞了他,而且財物的價值是鵠的好幾倍。
古代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敝静粡娬?,則智不達;言不信者,則行不果。淳于髭出使楚國的故事說明: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