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多給你兩秒,你會做什么?”
這個問題,來自塞爾維亞著名的科學家米盧汀·米蘭科維奇。大約一個世紀前,米盧汀·米蘭科維奇制作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日歷,每年的日歷時間比目前我們使用的公歷準確12倍,與自然時間的誤差只有兩秒鐘。由此,“一年多給你兩秒,你會做什么”的提問問世了。
在上海世博園的塞爾維亞館里,隨著龐大的“時間機器”的轉動,一個個塞爾維亞人緩緩出現在寬幅幕布上,或微笑,或沉靜,或不以為然,或若有所思地說出他們的答案。“兩秒,我可以微笑一下。”“兩秒,我能幫助我的球隊獲得勝利。”“兩秒,我的頭腦可拍一部電影。”“兩秒,是人們對話時,等待對方思考的最佳時間段。”“兩秒鐘無足輕重,如果有人需要,我可以送給他。”
其實,兩秒鐘雖短暫,但絕非無足輕重。讓我們回顧發生在2010年5月6日的英雄的一幕。
空軍駐濟南某師組織跨晝夜飛行。21時30分,飛行員馮思廣、張德山駕駛殲教某型飛機第二次著陸連續起飛高度約50米時,發動機因機件故障突然停車。為防止發生重大災難,保護前方居民區群眾的生命安全,兩名飛行員強行改變飛行軌跡,將飛機由仰角12.3度迅速調整至俯角9.8度,迫使飛機縮短前沖距離,提前墜毀。
看到飛行軌跡已避開居民區,張德山拉開彈射救生裝置拉環。因后艙和前艙彈射按自動程序控制有1.1秒鐘的延遲,就在這剎那間,先行跳出的后艙飛行員張德山跳傘成功。而前艙飛行員馮思廣跳傘時,飛機高度僅有32米,且帶有16度俯角,低于彈射安全包線高度,彈射后降落傘尚未張開即觸地,壯烈犧牲。
馮思廣把生死攸關的1.1秒送給了群眾,送給了戰友,挽救了別人的生命。可見,兩秒雖短,彌足寶貴。正如郭沫若先生講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讓我們珍惜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