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明不在做好事,就在去做好事的路上。40年來,這個司機在路上救了44人。但和雷鋒不同,一旦有機會,他就會高調宣傳自己。他想讓人知道——(據5月18日《中國青年報》消息)
做好事而不張揚,授人以惠而不思圖報,這是善之善者,也是傳統美德。如今有一“的哥”,行萬里路,做一路好事,但他卻樂于宣傳自己,甚至向媒體推介自己,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看?
有人以為,既然是做好事,當然應低調為好,如今做了好事,又不甘寂寞,這做好事的動機就值得商榷。
我卻以為“揚善貶惡”是社會的責任,這“善”不僅要“揚人之善”,還應“揚己之善”才好,原因有二:
一是移風易俗靠的是典型示范,這典型不僅要靠媒體挖掘,還要靠個人毛遂自薦。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的哥”數十年如一日,先后救助了44個人的生命,這是其品德有超人之處,其操守有過人之處,做好事已成為其生活中的必需,助人為樂已化成為他身體中的血液。這樣的人理當予以宣傳,如今媒體視覺未曾觸及,社會又急需這樣的典型來引導風氣,“的哥”宋立明毛遂自薦又有何不可?
二是社會的理解與溝通需要自我宣傳,而只要名副其實就不應苛求。記得三國時期曹操有一篇膾炙人口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當時一些人在政治上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于是曹操發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我以為這篇文章當是由古以來自我宣傳的一個典型范例,而這篇文章也讓世人了解了當年曹操的抱負和志向。曹操文武俱全,因而可以自己抓刀以文述志,我們的“的哥”感世風之日下,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挽狂瀾于即倒,借助于媒體,這又有什么不妥之處呢?
社會需要好人,因為人人都有輕重緩急的時候,為什么三歲時被救的小孩,成婚時要請“的哥”坐首席,因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沒有當年的“的哥”鼎力相助,哪有今日的“洞房花燭夜”?飲水思源,被救者豈能不感恩載德?
常言道:“不但要有做功,還要有唱功”,品質高潔而樂于助人的好人、善人不能只坐等宣傳,還要善于自我宣傳,因為時代需要模范,時代需要楷模,時代需要典型,當社會涌現更多的典型,更多的模范,更多的楷模時,他們的事跡就會具有吸引力和鼓動力,而一旦廣大民眾為好人事跡所感染,并化為具體行動時,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達到和諧、溫馨、溫暖的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