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晚還在為今天的天氣擔憂,一大早就看到了紅光滿面、興致勃勃的日出。眨眼之間,紅色的日頭熔煉成銀色的鉆石,青山綠水隨即披上了它耀眼的光亮。這時,我們乘坐的汽車行駛在四川綿陽的高速公路上,正追隨陽光的腳步駛近平武。遠遠地,我們就看到了陽光下平武的早晨;遠遠地,我們就感受到平武鮮亮的、英姿勃發的朝氣和安逸、和諧的氣氛。
今天是2011年5月12日,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3年前的這一天,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平武和其他地震極重災區一樣,大地傾覆、天空黑暗,大雨裹挾著無盡的悲痛不時往下潑灑。地震中,平武全縣18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成片成片的廢墟下掩埋了3014個鮮活的寶貴生命,還有32193人被倒塌的房屋砸壞了身體,砸碎了心……
3年過去了,平武的今天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人們在期待。那些與平武的災害、災害過后建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們一直期待著看到今天的平武。
明媚、和煦的陽光盡情潑灑著,好像是特意讓人們看清楚今天平武的真面目,看清今日平武的每一個細節。
這一天,在中華慈善總會和四川省慈善總會的安排下,香港周大福集團鄭家純先生的代表一行4人,來平武考察災后重建。
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發生后第四天,周大福集團董事總經理鄭家純先生以家族名義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5000萬人民幣。這筆捐款中的3000萬元和澳門善明會“川澳同心委員會”通過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的5000萬元,用在了平武的災后重建上。
從2008年7月3日,中華慈善總會副秘書長張心國和四川省慈善總會秘書長楊秀華等慈善會的同志在平武震后廢墟上的考察,到5.12三周年的前夕,中華慈善總會和四川省慈善總會的同志多次來平武,先是確定這8000萬元用在這里的必要性,簽訂《中華慈善總會捐贈八千萬元援助平武縣地震災區極重災鄉鎮新村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書》,然后實地追蹤這8000萬元是否按照捐贈者的意愿和災區群眾的實際需要,真正用于災后重建、用到了災民身上,都是怎樣用的。
三年過去了,中華慈善總會、四川省慈善總會要和當地的慈善組織,該怎樣給捐贈者、給社會一個滿意的答復呢?
(二)
我們和周大福集團代表一行走近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震后重建的牛飛大橋。大橋很寬闊,并排走兩輛大汽車綽綽有余。大橋很堅固,選用最好的材料,選擇最優的施工。大橋很漂亮,陽光下就像是一條閃亮的鑲邊緞帶鋪向新建的美麗村莊。大橋下是一條一百米多寬的河流,大橋是平通鎮牛飛村與外界相連的主要通道。三年前地震時,原來的橋被震毀了,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河面上只有臨時架起的只能過一兩人的鐵索橋。
這座大橋是平通鎮牛飛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項目。
人們注意到,橋頭立有一個醒目的石碑,碑上刻著:“牛飛大橋由香港鄭家純先生捐贈180萬元與河北邯鄲共同援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河北省對口支援平武縣的災后重建,而民間的慈善捐贈則是災后重建的重要補充。
大家走在大橋上,陽光下的牛飛村就像是一幅經典的油畫。平武縣內轄9鎮16鄉,其中8個藏族鄉鎮、5個羌族鄉鎮。鄉鎮下面有249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全縣有漢、藏、羌、回等12個民族。牛飛村是羌族村民為主的少數民族村落。我們看到,村口處高聳一座羌族的吊腳樓,吊腳樓正面頂端的羊圖騰下,刻有“走馬羌寨”四個白色的大字。吊腳樓上面的最高處飄揚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吊腳樓下面有一個四角亭,亭子下面有一個大樹的根基。這個裸露在地面上的根基占地有3米見方,可見原來的大樹是非常粗大的。大樹雖然沒有了,可根基還在。在這象征著羌族人民深厚文化底蘊、象征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精神的根基兩側,是新修的道路。道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漂亮的2層小樓,這就是村民新的住房。這里的住房多為白色的墻壁,灰色的屋頂。也有的是灰色石片的墻壁、紅色或灰色的屋頂。牛飛村在群山的環抱之中,山坡上也建設有一些村民的新房,皆掩映在陽光下的綠樹叢中。
在平武縣副縣長、縣慈善總會會長王繼輝、縣慈善辦公室主任毛智軒及鎮、村干部的引導下,我們和周大福鄭家純的代表隨意走進臨街一戶村民的新居。一進門的客廳里,4名婦女正悠閑地圍著一張方桌打著麻將,一位老人則坐在旁邊“觀戰”。樓上這時沒有人,家家戶戶的壯勞力此時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莊稼地里干活。婦女們其實也有活兒干,只是不管多忙,忙完了的時候,總要打上幾圈麻將。晚上在街上散步時,臨街戶家中傳出的麻將洗牌之聲不絕于耳。這也是四川的一個特色,從中可以感覺到當地人安逸的心態。我們又看了這一家的廚房、廁所、沼氣池和其他家庭配套生活設施,很齊全、很方便。整棟房子的質量也很好,很敦實地立在那里,抗8級地震應該沒有問題。
災民重建這樣一套住房大約需要8—10萬元。這筆錢中有政府財政的補助,有災民自籌的資金,有災民由縣政府出面擔保的個人貸款,再有的就是慈善資金的資助。
澳門善明會“川澳同心委員會” 和香港周大福鄭家純先生通過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的共計8000萬元,用于資助平武縣平通鎮、南壩鎮、響巖鎮災民房屋重建和災民居住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錢到底是怎樣用的呢?縣政府、縣慈善組織為香港周大福集團鄭家純先生代表提供了也向社會公示了非常詳細,也是絕對真實的材料。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一是用在農房重建方面,每戶災民按6000元人民幣標準予以資助。資助項目及標準是:修建沼氣池每戶補助2500元;生活設施改造費每戶補助1500元;建材費每戶補助2000元。其中:平通鎮農房重建戶2086戶,補助資金1251.6萬元;南壩鎮農房重建戶4786戶,補助資金2871.6萬元。兩鎮共補助農房重建戶6872戶,支出慈善資金4123.2萬元。二是在平通、南壩、響巖3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安排慈善資金3728.2萬元,主要用于所涉及村的通村通戶道路、橋梁、飲水、排污排水、場地平整、硬化、堡坎、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我們和周大福鄭家純先生代表一行在各村考察時看到了這些已經建設好的道路、上下水管道等設施,都是很好、很實用的。
上述慈善資金投入之后尚結余148.6萬元。這些錢用于包括制作紀念牌、紀念碑在內的平通、南壩、響巖三鎮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8000萬元善款,對于平武縣整體災后重建工作來說,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無論是對平武整體的災后重建還是災民個人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我們在平通鎮牛飛村、響巖鎮中鋒村和以往在南壩鎮的考察訪問時,那里的村民都很準確地說出自己得到的慈善資金資助來自那里,是哪個慈善組織、哪個好心人捐贈的。一些村民得知資助他們家鄉災后重建的香港愛心人士來考察、訪問時,都紛紛走出家門,用最樸實、最真誠的家鄉語言向慈善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陽光下,村民們那一張張淳樸、真誠、幸福的笑臉把災后重建的平武映襯得更加美麗了。
周大福鄭家純先生代表一行人也都在笑,他們為今日平武建設得如此美麗驚嘆不已、贊嘆不已,他們非常感激中華慈善總會和當地政府、慈善組織高度的負責精神和深入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
(三)
平武今日的美麗景象,平武災后重建的豐碩成果,社會慈善基金圓滿地落實在受災群眾的災后重建之中,確實融入了當地黨、政府、慈善組織全體人員勝過高山江河的責任心和紅日般的心血。
為保障災后重建項目的完滿實施,平武縣于2009年1月9日,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為組長,縣級有關領導為副組長,各有關部門和鄉鎮領導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
所有項目都由縣人民政府與相關單位和鄉鎮簽訂責任書。其中縣建設規劃部門負責農房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工程,按照當地風格風貌對集中15戶以上的農房建設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提出可行性建設方案,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一進行規劃設計;
縣農機水務部門負責飲水工程,根據當地農房建設和人口規劃設計提出供排水方案,組織采購供排水設施和安裝,負責河堤、保坎及農房建設所需擋墻建設的監督實施;縣交通部門負責村內道路和街道、橋梁建設工程,根據村道、橋梁及街道建設規劃提出建設方案,并按要求監督組織實施;縣農業部門負責生活設施改造工程,農房重建戶的改廚改廁、沼氣建設的規劃設計、排污等提出方案,提供技術人員;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農房重建用地規劃、建設地的用地安全和地質災害勘測和評估;縣慈善總會辦公室負責協調建設項目和收集信息,按照要求檢查項目建設情況,組織下撥援助資金,上報建設進度,組織檢查驗收合格項目,保證捐贈資金專款專用。此外,受援助的平通鎮、南壩鎮、響巖鎮人民政府負責所轄援助建設項目的實施,他們是項目實施的責任主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項目進行招投標,與相關部門協助規劃設計和質量監督。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設計、施工,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和進度。
為確保慈善資金的合理使用和災后重建項目的質量,縣災后重建領導小組對項目實施提出了明確要求,主要是:(1)對農房重建戶經公示無異議,按要求建立臺賬和花名冊,由所在村和鄉鎮簽署意見,報縣慈善總會審核。縣慈善總會與受助農戶簽訂項目受助協議。資助金在農房建設分項目完成驗收合格后兌現到戶。(2)基礎設施項目在責任書簽訂后按要求向縣人民政府和縣慈善總會辦公室上報項目相關資料后第一期撥付50%;按工程進度提供資料、前期資金使用情況以及施工現場照片,主體工程完工后第二期撥付40%;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向縣人民政府提交項目總結報告、項目驗收報告和資金審計報告等相關資料,接受監督檢查,撥付第三期10%。如有個別項目因特殊原因無法按時啟動和竣工的,應向縣人民政府書面報告原因并確定完成時間。(3)如工程未達到驗收標準,按照有關規定整改,直到符合標準驗收合格。(4)項目竣工后,在農房和新農村建設醒目位置統一安裝和懸掛資助標志和紀念牌。
今天看來,這些要求,都一一地沒有打一點折扣地落實了。
今天,當大家站在陽光下的平武面前,仿佛依然能看到平武人當年為災后重建忙碌的身影。我手里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工作日志。這份日志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
2009年2月16日副縣長馮鯤同志帶領縣慈善總會辦公室人員深入平通鎮、南壩鎮、響巖鎮調研新村建設情況,查找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
2009年2月26日和3月4日,副縣長馮鯤同志帶領縣慈善總會辦公室和農業局人員一行深入南壩鎮、平通鎮,檢查中華慈善總會援助我縣地震災后農村新村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召開受助鎮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培訓會,與受助農戶簽訂援助協議書,使援助項目扎實推進。
2009年9月1日-2日,副縣長馮鯤同志帶領縣慈善總會辦公室人員一行深入平通鎮、南壩鎮,檢查中華慈善總會援助我縣地震災后農村新村建設項目實施情況。檢查組一行深入項目實施村、社及重建戶家中,查看工程建設和項目完成情況,詳細詢問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查看基礎設施建設檔案資料,并與項目實施的鎮領導進行了座談。
2009年12月4日,縣委書記劉少敏帶隊到南壩鎮何家壩村檢查農房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縣慈善總會辦公室主任毛智軒陪同檢查并向劉書記就我會援助南壩鎮新村建設情況作了詳細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得到劉書記的肯定,要求認真落實捐建項目、強力推進災后重建。
2010年5月17日,副縣長、縣慈善總會會長王繼輝同志帶領縣慈善總會辦公室人員一行深入南壩鎮石坎片區,檢查中華慈善總會援助我縣地震災后農村新村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在項目實施村、社及重建戶家中,認真查看了集中安置點、道路、橋梁、飲水等工程建設和項目完成情況,聽取了鎮、村干部對項目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并對新村建設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要求,對查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檔案和項目實施提出了意見。
2010年6月8日縣政協主席鄭曉、縣政府副縣長王繼輝率縣慈善總會辦公室和當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到項目實施地調研和檢查慈善總會捐建民生項目和新村基礎設施、農房重建項目實施情況。
……
這份簡單工作日志里,無疑演繹著許多生動感人,會被當地百姓和社會大眾銘記在心的故事。
我和大家一起追蹤、虔誠地閱讀著這些真實的故事。
當我們大家離開平武的時候,太陽紅彤彤的笑臉正看著平武。紅日下的平武更加美麗、更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