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活動開展近半個世紀,但莊河市,“雷鋒”卻從未走遠,如今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化身成為市民身邊的一個群體:他們不圖任何物質報酬,志愿無償地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技能,為社會貢獻個人的力量。這些人,就是被人稱為“活雷鋒”的慈善義工。
義工活動彰顯市民愛心
志愿精神與雷鋒精神一脈相傳,志愿服務是延續雷鋒精神的新載體。2006年5月,莊河市慈善總會成立了第一支義工隊伍,各項志愿服務活動隨之展開。“做三無老人好兒女”是我市首個義工項目,四年多來,義工定期上門提供陪護、清潔、縫洗等義務服務,逢年過節自掏腰包買來慰問品,為“三無老人”送去親情關愛和精神慰藉,有效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生活難、養老難的問題。義工志愿活動不僅限于社區,在學校、廣場、山區和敬老院,時常可見獻愛心、做好事的義工身影。據統計,四年半時間,全市義工圍繞敬老、扶貧、助學、環保、宣傳等方面開展服務項目51個,參與義工26.7萬人次,累計奉獻時間106.8萬小時。義工用真誠、熱情、感人的行動,譜寫出莊河人自發性、社會化、團體化學雷鋒的凱歌,奏響了濱城人民的大愛旋律。
學做雷鋒成為自覺追求
目前,學雷鋒、做義工在莊河市蔚然成風,逐漸融入了百姓生活,成為很多人的一種自覺追求。10歲的于復興聽著雷鋒叔叔的故事長大,多次跟著父母參與慈善活動,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愛的種子。于復興的父母坦言:學雷鋒、做義工能夠引導孩子身心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弘揚志愿奉獻精神,2008年至今,莊河市慈善總會先后在全市33所中學成立義工大隊,啟動“義工作業”服務項目,引導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參與慈善公益活動。兩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中,成為義工群體的重要力量,凸顯了“80后”、“90后”的社會責任意識。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莊河市慈善義工隊伍逐年壯大,從幼小孩童到古稀老人,從本地市民到外來人士,從義工家庭到義工團體,由最初的1個小組、十幾人發展成為109個組織、總數達6萬人的愛心群體。不斷擴張的義工數量,彰顯了莊河人的愛心形象和精神文明。
無私奉獻塑造城市精神
莊河人厚道實在,具有無私奉獻精神,這種可貴品質構筑了“城市精神”的底色。農民義工劉國忱今年48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獻血之星”。15年時間,他共計獻血9600毫升,挽救了多個重病患者的生命。像劉國忱一樣,在他人或社會需要時,義工奉獻的不僅僅是義務勞動,甚至是寶貴的鮮血。我市義工多數是普通市民,但他們省吃儉用,積極參與救災、扶貧、慰問活動之中,慷慨捐出自己的收入。僅在去年,義工就捐贈善款4.96萬元,捐助各類物資價值21.91萬元。無私奉獻,義工繼承了雷鋒的優良傳統,從一點一滴做起,集聚了一股重要的民間力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據了解,莊河市義工群體先后榮獲“大連市雷鋒號”、“大連市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莊河市慈善事業突出貢獻集體”等殊榮,2名義工組織負責人獲得“莊河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50多名優秀義工分別受到大連、莊河兩級政府表彰。大愛無聲,義舉光榮,莊河慈善義工正在用行動書寫著一幅愛的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