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臺灣洪澇、日本大地震與海嘯及引發的核泄露——當這些猝不及防的災難發生時,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迫切地需要一種救助力量:慈善。
在中國,慈善是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但作為一項社會制度來有意識地進行培育、發展,卻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慈善機構迅速發展,影響力逐步擴大,慈善文化逐步滲透人心。
頻發的災難見證了中國的慈善力量,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業當中。從巴比慈善晚宴,到壹基金找到新起點;從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服務,到將建設公民社會寫進地方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從中國扶貧基金的“全民公益”活動,到全國“兩會”的慈善議題,公眾對慈善的認知,已經從一般的行善、捐助,發展到組織建立、制度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層面。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慈善并肩而行,但是,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們的慈善事業仍處于初級階段。有數據表明,2003年美國慈善機構所掌控的款項占全年GDP的9%,而我國只占0.1%。我國的慈善機構大多仍依附在政府羽翼下,還沒有形成一種獨立、透明、高效的社會力量。
在我國,大多數慈善機構由政府管理。這些慈善機構起步快,但是,也抑制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沖動。事實證明,在歷次巨大災難中,反應最快速的往往是民間機構,正是這些機構和政府救援組織形成合力,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因此,在全國“兩會”上,有許多代表委員呼吁通過立法來促進民間非盈利慈善機構的發展,使之更有效、更好地服務社會。
相較于捐贈額,慈善機構的公開和透明也更需要提升。曾經有網絡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網民接受現場發放的捐贈方式,原因是可以看到善款是否真正送到了困難人群手中。人們對慈善機構的不信任情緒將影響到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慈善機構和慈善會的健全與完善,是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現有公募基金會900多家、非公募基金會千余家,如果他們得不到企業和民眾的信任,不能做大做強,又談何發展慈善事業?
慈善文化不是均貧富,更不是殺富濟貧。慈善是愛的主動給予,是借由金錢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社會的福祉,而不只是某一個貧困人群的福祉。因此,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而是社會中所有人的事。它體現的是公平互助的文化,是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無論貧富,每個人都有幫助別人的權利和義務。
現代慈善制度的建立,是所有公民參與的結果。因為慈善追求的是每個人的尊嚴與幸福,是平等與包容。讓我們每個人都投入到這種愛的對話中去,迎接慈善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