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一直是人們關心的重要問題。社會捐贈的款物是否都真正用來救濟窮人,有沒有被挪用;慈善項目運作規范與否;慈善機構如何取信于民,取信社會,它的公信度如何等一直為人們所關注。
慈善的公信度系指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程度以及輿論對它的評價。社會上任何組織、團體與自然人都需要得到公眾對他的信任,否則難以生存與發展。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既是一個道德事業,也是一個陽光事業,應當建立在社會公眾對慈善機構高度信任的基礎上,這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一個慈善機構是否有公信力,關鍵是看它運作是否透明,信息是否公開,自身管理是否嚴格,決策是否科學,監督是否完善。福州市慈善總會成立以來,非常重視公信力建設,根據慈善事業“救危助急,濟困扶貧”宗旨的內在要求,從多個方面加強公信力建設,把公開與透明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去,努力保證慈善事業的純潔性。
從制度設置上確保慈善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是慈善公信力建設的根本保證。慈善機構開展救濟工作,必須從社會上募集大量的資金、物資。這些資金、物資來源面廣、數量大,寄托著社會愛心人士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必須用好管好。加強慈善機構公信力建設,首先必須建立起對機構運作、資金募集與使用等方面的制度要求,用相關制度來規范各項工作。福州市慈善總會為了有序推進各項慈善工作,先后制定了《財務制度》、《慈善資金物資募集辦法》、《慈善資金物資使用辦法》、《慈善助老服務站管理辦法》、《關于接受社會實物捐贈的管理意見》、《汶川地震募集賑災資金物資管理暫行辦法》等管理制度與辦法,堅持周五辦公會議制度,對有關慈善項目運作以及應急救助實行集體討論研究決定,形成《會議紀要》后實施,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規范各項規章制度。以《慈善資金物資使用辦法》為例,從制度上明確了資金物資的使用原則,規定使用范圍、程序、救濟金(物資)發放要求、救濟核查要求等,做到各項慈善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從救濟重點上確保最大多數最困難群眾能得到及時的救助,是提升慈善公信力建設的基本要求。《憲法》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從國家層面來說,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已經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線給予幫助,但這種救助是低層次的,是“最低”的。對這個困難群體中更困難的一部分弱勢人員還需要社會(慈善)給予補充。在開展救濟工作中,福州市慈善總會采取臨時救助、定期救助與長期救助相結合的辦法,把助孤、助老、助學、助殘、助醫、救災作為慈善救助的重點。對因家庭突然遭遇車禍、重大自然災害、重癥疾病的受難群眾給予臨時救助;對因家庭生活困難,面臨輟學的貧困學子給予定期救助;對孤兒、孤寡老人則采取長期救助的辦法,幫助這些弱勢群體走出困境。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扎扎實實地開展了一些讓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雪中送炭式的救濟,確保了社會上遭遇最不幸、生活最困難無助、最需要幫助的許多貧困人員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慈善的愛心;也讓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感受到他們所貢獻的善款通過慈善機構這個平臺,確確實實是用到了自己所希望用到的地方,確確實實傳遞了他們對貧困弱勢群體的關愛,贏得了捐贈人與受助人的贊揚。幾年來,市慈善總會收到了許多來自受助人員的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從中體現出慈善在群眾中的風范。
從項目運作上努力打造慈善形象,是贏取慈善公信力的有效途徑。一個成功的慈善項目可以確立慈善機構在公眾中的形象與地位,樹立起自己的豐碑。福州市慈善總會在開展慈善救濟工作中,先后推出了“331”慈善救助工程、慈善助老服務站、慈善陵園以及“千名助孤”活動等慈善項目,每一個慈善項目的策劃力求貼近社會需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與目的要求;每一個慈善項目的運作有詳細的實施步驟與措施,做到明確救助對象,明確救助政策,成功地實現了項目策劃意圖。例如,為開展“331”慈善救助工程,市慈善總會制定了該工程的實施意見,向社會公開了救助辦法。在落實救助對象、實施救助過程中,認真對待救濟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體現對弱勢群體的真情關愛。同時,還主動邀請捐贈企業、捐贈人共同參與救助金發放活動,共同與受助人座談、談心,一起到農村去走家串戶看望回訪被救助對象等多種形式,讓他們直接感受受助人的貧困情況,感受到行善中的心靈愉悅。通過這些救助項目的精心打理,贏取社會信任,塑造慈善形象。
從公開透明上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內在要求。一個慈善機構是否有公信力,關鍵是看它的運作是否公開、透明,這既是取信于民、取信社會的重要保證,也是取信于民、取信社會的內在要求。幾年來,福州市慈善總會在按照捐贈者要求,管好、用好捐贈款,捐贈物資同時,通過多種形式、渠道向社會公開自己的每一項活動、每一筆開支,把公開性與透明度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去。對定向捐贈,根據捐贈人的委托用于他們指定的一個個具體項目上;對非定向捐贈,根據善款籌集情況,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扎實開展,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辦一些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貧困弱勢群體能實實在在受益的實事,以臨時救助、定期救助與長期救助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一筆善款都落在實處上,并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通過福州慈善網、《福州慈善》雜志等載體向社會公布每一筆捐贈款來源、數額、到位情況、通途;組織力量以實地察看、回訪、座談等形式對項目運作、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調研;主動約請審計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建立項目運作檔案與受助人檔案庫備查;除正常年檢外,還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供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主動向黨政領導匯報每一年工作開展情況,自覺接受黨委政府領導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