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義工隊伍是宏大的社會工作隊伍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是提高全社會公民意識并付諸實踐的極好形式,也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有力抓手。慈善義工是以“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為宗旨,以“癡呆傻、盲聾啞、孤殘寡、幼老困和低收入家庭為重點服務對象,同時為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提供幫教、助學、助醫、矛盾調解、法律援助、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等社會公益服務。
《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規定,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從這個意義上看,志愿者與慈善義工在內涵上是一致的,志愿者與慈善義工的區別在于:慈善義工圍繞慈善宗旨開展各項公益活動更加具體化、規范化、常態化。十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下,全國慈善義工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社會公民參與慈善義工事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日益高漲,慈善義工隊伍作為社會互惠機制中的活躍因子,正在承擔著市場無法完成、政府無力包攬的社會事務,并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南京市慈善義工隊伍同全國慈善義工隊伍一樣,各項公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四年來,注冊慈善義工近4萬名,注冊的慈善義工團隊150多家,為慈善義工提供服務的基地60多家,開展慈善公益活動1600余場次,服務總時40多萬小時,募集善款500萬元。可以說,很大部分的社會工作都由數量龐大的慈善義工(志愿者)在義務奉獻,尤其是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他們的行動和奉獻精神感召天下。實踐證明,慈善義工是中國社會公益服務活動的重要力量和主力軍。目前,從整體上看,慈善義工隊伍發展渡過了單一式、被動式、零星式的萌芽狀態,煥發出盎然生機,正朝著規范化、事業化的方向發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通過近幾年的慈善義工實踐,引發筆者一些思考。
一、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需要弘揚傳統美德
奉獻是慈善義工的價值取向,是人類博愛納川的具體體現,核心是利他主義,精髓在于個人對正義、和平和福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五千年來人類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慈善價值觀。以“友愛、互助、奉獻”為內容的慈善義工思想,在人類文明史的初期,就已經萌芽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明確提出了“仁”的理念,認為“仁者愛人”,《禮記·禮運》中又提出要使世界“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殘者皆有所養”的“大同”思想;偉大的思想家孟子也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人們所說的“相友、相助、相持”以及“老吾老,幼吾幼”,一旦付出行動,就是慈善行為,包括捐贈善款、自愿提供的慈善義工服務等等。作為整個民族慈善觀念重要組成部分的慈善義工義務勞務價值觀,不僅催生了歷朝歷代的居養安濟院、慈幼局、同善會等慈善機構,還催生了范仲淹的“義田”、朱熹的“社倉”等,廣施善行,形成了延續幾千年的愈益系統的慈善倫理和濃厚社會氛圍,它推動人們以身體力行,來實現“少孝、中愛、老慈”。這種注重“行”的慈善理論、觀念,維系著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南京市慈善義工組織始終把傳統美德貫穿于慈善義工培訓全過程,我們組織專家、學者、教授、勞模等走進大中小慈善義工團隊,國家機關慈善義工團隊、企事業慈善義工團隊集中進行傳統教育和培訓,讓廣大的慈善義工從傳統的慈善文化理念中吸取精髓,更好地光大和發揚,據不完全統計,四年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培訓慈善義工二萬多人。
二、新的歷史時期需要認識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重要性
中國社會正在向現代化及市場經濟過渡,國力日益強大,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但快速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巨大沖擊。生活方式的變遷、本土與外國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農村人口向都市的轉移、競爭帶來的壓力和貧富差異的加大、中國的老人問題、城市務工人員的子女就學等問題,常使人們在富裕的生活中仍有許多的焦慮與彷徨。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推進慈善義工服務,能夠為這種現代化社會的變遷帶來溫馨的關懷,信任與支持,進而創造一個更加祥和愉快的社會氛圍。
慈善義工志愿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它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力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是推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充滿慈善義工精神的社會,科學發展觀就是慈善義工的精神內涵充滿慈善義工精神的發展觀。慈善義工服務及其蘊涵的精神完全符合社會和諧的思想和價值追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現在慈善義工服務不分國界,不分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文化道德水準和社會和諧發展水平的尺度。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人類文明和社會主義道德于一體的慈善志愿精神,是完全符合社會和諧的思想和價值追求的,慈善義工的發展對促進社會的誠信友愛,提升社會責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三、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需要各級領導帶頭參與
我們的各級領導具有較強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影響,要動員他們廣泛地參與慈善義工活動,為社會公民作出表率,要站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在慈善義工活動中把自己當作普通的一分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獻出一片關愛之情。盡管慈善義工事業是民間組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需要借助官方的直接扶持和參與,因此動員黨政機關領導加入慈善義工組織,對于慈善義工隊伍工作的開展是一項很有必要的措施;同時發動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參與到慈善義工中間,用名人效應,感召社會。慈善義工服務活動風行南京,成為南京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并非一蹴而就,形成這樣的風氣,這樣的“景觀”,有賴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注和積極參與,三年前,市委書記朱善璐親自報名登記注冊慈善義工,市政府副市長陳維健及市其他領導同志、省市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都以普通慈善義工的身份參與義務服務活動,使慈善義工公益概念深入古都金陵市民心中。南京市慈善義工隊伍建設為什么發展比較快,主要來自于“五個方面”的動力: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市領導參與導向的推動力;二是先進慈善義工、典型示范的帶動力;三是發揮媒體宣傳造勢的影響力;四是社會名流積極參與慈善義工活動的感召力;五是增強全社會愛心公民的凝聚力。
四、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需要宣傳“造勢”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通過各種慈善公益活動激發人們潛在的善意,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整體中,任何一個人發生問題都與其它成員息息相關,因為事物具有廣泛的聯系性,沒有慈善意識和行為,一個人就無法具備起碼的為人之道。通過宣傳弘揚慈善理論,使人們逐步樹立慈善觀念,增強慈善意識,使其同情的范圍逐漸從家族擴展到整個社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慈善義工志愿精神,是我國傳統美德、時代精神和人類共同文明的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應將志愿精神列作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做好規劃和安排,在轄區范圍內進行系統地、持久地宣傳。政府規劃部門要從城市發展考慮,優先規劃一些公益廣告位,公告慈善義工組織信息,發布慈善義工戶外公益廣告,宣傳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慈善義工服務的形式和做法,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生動新穎的公益廣告。要大力宣傳慈善義工志愿服務的日常化、生活化理念,引導廣大群眾將參與慈善義工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時尚、新的生活方式。尤其要注重傳播 “有時間做慈善義工、有困難找慈善義工”的理念精神,使慈善義工服務精神發揚光大、慈善義工服務活動蔚然成風。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報紙、網絡等部門和媒體,要不斷在各自領域中加大慈善義工發展宣傳力度,大力宣揚扶貧濟困、奉獻愛心良好社會風尚,營造“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慈善氛圍,有力地把慈善文化宣傳活動融入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同時研究宣傳中遇到的問題,采取不同形式,及時報道慈善義工在社會活動中的先進事跡,總之,要結合實際采取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宣傳,使社會了解慈善義工事業,關心支持慈善義工事業。
五、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需引入“激勵機制”
慈善義工的回報與激勵是基于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判斷,強化慈善義工精神生活的價值追求,也是對務實奉獻的慈善義工精神鼓勵,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參與慈善義工事業的幸福與快樂。慈善義工激勵機制主要是以精神鼓勵為主,但對表彰者來說是恒久的精神財富。要大力推動慈善義工表彰獎勵機制,逐步完善慈善義工表彰的形式和內容,規范慈善義工評比表彰的程序,民政部早些年就設立了“中華慈善獎”定期評比在“六助”等活動中作出貢獻的個人,團隊和機構。地方各級可借鑒學習中慈及兄弟省市,在慈善義工表彰工作上做得比較好的成功經驗,可每年組織一次本行政區域內的慈善義工表彰活動,表彰對慈善義工事業作出貢獻并在社會上具有深刻影響的慈善義工個人,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表彰機制相結合的獎勵制度。
實踐證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將新時期傾心于慈善義工事業的各界愛心人士向全社會廣為宣傳,努力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熱心慈善義工事業光榮的良好風氣,進一步激發和激勵人們的慈善意識和參與慈善義工活動的熱情。同時完善慈善義工的各項激勵機制,如設立慈善義工市長獎項、建立時間銀行、星級評定、優秀慈善義工評選、登報表彰等等。
六、發展慈善義工隊伍需要理論研究和合作交流
科學認識是實踐進步的指導,我國的慈善義工服務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推進慈善義工服務中有很多工作有待研究。我們要利用熱心慈善義工服務研究的專家、學者的資源,與他們一起開展專題調研,了解實踐,發現特色,探尋規律,預測趨勢,指導行動。同時,通過與各種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慈善義工服務組織的合作交流,可以讓我們看到慈善義工服務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播灑慈愛種子,豐富城市內涵,建設和諧社會,是慈善義工的奮斗目標。一個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慈善義工事業的城市,不是一個完美的城市。慈善義工開展的各種服務,既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同時也豐富著城市內涵,提高著城市的品位,推動著這座文明之城的精神文明建設,最終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