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來,蓬溪縣以“1+3”共建工程(黨建帶工建、團建、婦建,工建、團建、婦建服務黨建)為突破口,在黨群共建互進中創先爭優,成效明顯。
#61562;打牢根基,實施“三同”,形成共建互進的堅實基礎
蓬溪縣始終致力于把企業黨員和職工凝聚到黨組織身邊,為推進企業健康發展積極創造條件,統籌實施“三同”。一是組織同建立。充分調查研究,區別企業規模、黨員人數、行業特點等不同情況,黨群組織同步建立。先后在渝奧紡織、秦尉門業、達美門業、豐誼有限責任公司等具備建黨條件的非公企業單獨建立黨組織27家,以聯建、掛靠等方式建立黨組織57家,并同步建立工會68個、團支部54個、女工委62個。二是工作同協調。在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下,堅持縣級領導蹲點、聯席會議、聯絡員“三項制度”,形成了縣級領導指導、辦公室統籌負責、企業黨組織落實、黨員干部爭做示范、黨組織和黨員全員參與的“五位一體”工作格局。三是經費同保障。縣委組織部用縣管留存黨費1. 2萬余元為企業購買黨旗21面、書籍198套、光碟300余套;縣總工會向建會重點企業每個下撥5000元“1+3”專項資金;縣婦聯向企業免費提供雜志、報刊。企業把用于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列入企業生產成本預算,達美門業為黨員每人每月發放50元榮譽補貼,渝奧紡織為提高職工技能投資3000余元訂閱書籍報刊20多種、投入1萬余元購買電腦,“三·八”節用2.3萬元表彰獎勵女職工50余人。
#61562;用好載體,突出“三心”,建設共建互進的企業文化
蓬溪縣以黨組織“五好四強”、黨員“五帶頭五示范”創爭載體為引領,帶領企業員工積極建設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著力突出“三心”。一是突出爭創一流的信心。著力找準黨的建設與非公企業發展的結合點,積極開展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258條,開展企業文化促進活動23次,開展技術革新項目95個,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8000余萬元,進一步形成了“企業是我家,發展為大家”的良好氛圍。二是突出紅色文化的核心。“企業發展強不強,關鍵得看領頭羊”。在黨支部的帶動下,非公企業員工積極進行公開承諾,通過“黨員先鋒崗”、“巾幗示范崗”、“青工示范崗”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凸顯企業黨組織的戰斗力。“1+3”組織共建工程實施以來,共建互進、優勢互補的效果得到充分展示,黨的工作已經成為企業工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三是突出反哺社會的愛心。自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全縣非公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7%,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3%。在非公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企業主和黨員積極發動職工參與反哺社會活動,在奉獻愛心中實現創先爭優。港華燃氣公司長期建立30余名黨員、團員組成的義工隊,開展留守兒童幫扶活動;向常樂中學捐書近3000冊,玉樹地震后捐款4000余元;每年向蓬溪教育系統定向捐款20萬元。
#61562;圍繞中心,堅持“三比”,增強共建互進的實際效果
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各非公企業充分發揮黨群組織作用,做好發展服務工作,始終堅持“三比”。一是堅持比創新,企業得發展。通過“黨組織認領創新項目”、“科技創新月”等主題實踐活動,以黨小組為單位成立科研創新項目攻關小組。渝奧紡織自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共攻關新技術16項,破解技術難題25個,將公司的規模擴大到6.6萬紗錠,每月多創造價值800余萬元。二是堅持比技能,企業得提升。通過“技能大比拼”、“技術大培訓”等活動,促進“黨員示范崗”、“青年技術革新組”等相關組織進一步發揮作用。弘橋公司技術示范崗黨員李大勇取得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和一項發明專利,為企業年創效益200余萬元。三是堅持比奉獻,企業樹形象。通過亮出黨員身份、發揮黨員作用和樹立黨員形象,進一步服務員工、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港華燃氣、達美門業等非公企業提倡員工發明創造,鼓勵完善優化工作流程,利用勞動節、青年節和建黨節等重大節日,開展演唱會、運動會等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同時,積極組織志愿者助老助殘、關愛兒童和扶貧幫困,把黨的要求滲透到工青婦工作中,從而擴大黨的影響,樹立了非公企業文明、健康、和諧的良好形象。(作者系蓬溪縣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