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線一:由成都出發,乘汽車經成渝高速到達隆昌,歷時3小時,再經隆昌到達重慶,歷時1個半小時。
路線二:由重慶出發,乘動車到達遂寧,歷時1個小時,再經遂寧乘動車到達成都,歷時1個小時。
元旦剛結束,我們便踏上了前往四川東通道的路,去感受大交通帶來的大變化,去領略因交通的便利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美好風光。
大道如磐換新顏
隆昌古城。古宇湖畔。
一行白鷺飛過。
環湖公路如一條玉帶蜿蜒山間,將沿湖的7個鄉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走在干凈整潔的路面,感受著冬日清新的風,這條總投資1.27億、全長59公里的公路讓我們體會著“三古之旅”(古宇湖、古牌坊、古寨堡)帶來的久遠的歷史記憶。
隆昌,建縣于明朝隆慶元年,被譽為“川南門戶”。自古以來“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之地而當六路之沖”,是商貿活躍、商賈云集之地,為川、渝、滇、黔重要的物資和旅客集散中心。
處于成渝兩大都市中部的隆昌,距成都市210公里、重慶市138公里;位于內江、自貢、宜賓、瀘州和永川五個中等城市中間,距內江37公里、自貢81公里、宜賓124公里、瀘州60公里、永川83公里。
這一組數字足見其交通區位之優勢。
重慶成為直轄市后,隆昌便成為“川渝合作的橋頭堡”,即四川的“東大門”,輻射面廣,占據西南出海通道,在川渝區域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前的隆昌城雖處在成渝線上,但交通并不發達。村民出行難、工業運輸難和發展要素流動聚集難成為制約隆昌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十一五”期間,隆昌縣提出了“建樞紐、創一流、聯網絡、強管理、促發展”的思路,打造區域節點交通樞紐,全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攻堅克難、負重拼搏,隆昌交通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重點完成了旅游環線、自榮路、付界路、樂響路、石漁路、響黃路等縣際通鄉油(水泥)路改建。通過五年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縣域內主干線路網。隆昌縣的交通“瓶頸”逐步被打開,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水泥路)目標,交通條件的改善帶動和促進了隆昌經濟社會和現代交通物流的飛速發展。
“看,這就是我們最有名的‘鬼市’——云頂場!”隆昌縣交通局副局長楊運佐自豪地說,“以前消停了很長時間,現在公路修好了,旅游的人也多了,當年繁華的‘鬼市’又出現了!”
所謂“鬼市”,是指以前居住在云頂山下的鄉民逢場積聚,于凌晨時分提馬燈、撐火把,吆朋喝友,沿田埂小道盤階出動,到達云頂山頂的集市交易商品。一路上只見星火點點,串成一線,甚為壯觀。場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一派熱鬧。到散場時依然天色如魅,雞鳴之聲初聞。
爬上于明洪武四年(1364年)修建的云頂寨,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街,聽著當地人的介紹,眼前似乎幻化出當年鬼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交通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隆昌城市經濟的發展。”交通局局長馮良介紹說,2008年隆昌縣被正式批準成立“川渝合作隆昌試驗示范區”。
未來五年,隆昌要以縣城為中心、快速通道為龍頭、國省干線為骨架、農村公路為基礎,基本形成“十字骨架和內聯外通”的交通運輸綜合網絡,努力構建區域節點交通樞紐,真正成為川東南渝西出川出海的交通要道和川渝合作對外開放的門戶。
成渝客運專線預計將于2014年開通,到那時,隆昌作為成渝線上重要的站點,將進一步發揮環渝經濟腹地的作用,帶來新一輪經濟的騰飛!
樞紐集聚資源
從“切薯片到切芯片”;
從“紅苕市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
遂寧在打造全省次級交通樞紐的過程中,集聚資源,發展產業,完成了歷史的蛻變。
地處四川盆地中部,與重慶、成都等距相鄰,位于成渝經濟圈的中間位置;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之美譽,遂寧是川中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區域競爭,核心是樞紐之爭。
跳起摸高,擊鼓奮進。遂寧擂響了建設全省次級綜合交通樞紐的戰鼓。
“十一五”期間,是遂寧交通投資最多、開工項目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五年間,全市交通發展累計完成投資83.09億元,是“十五”期間年交通發展投資13.23億元的6.3倍,是建市前20年交通發展投入25.23億元的3.3倍。
一個市級城市同時在建三條BOT高速公路,如此的大手筆!遂寧何來的資金?遂寧何來的勇氣和膽識?
好的機制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
遂寧通過創新項目機制,為加快樞紐建設打好基礎。
該市堅持把項目前期工作作為加快樞紐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建立健全項目責任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使規劃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做到可立項、可招商、可貸款、可開工。
以遂資高速為例,自項目啟動到項目開工建設,僅用10個月時間,創造了當年獲得省政府授權,當年招商成功,當年開工建設的高速度,比其他同類項目縮短兩年多時間。
創新融資機制是遂寧加快樞紐建設的重要支撐。
“小財政辦大交通”的路子在遂寧得到充分體現。
發揮融資、擔保公司的作用,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地方交通建設。采取市場化運作,通過BOT方式引進中鐵二局、葛洲壩股份公司、重慶建工集團入駐,融資85.3億元。
以遂寧為原點,周邊150公里半徑內兩個一級城市、7個二級城市、20余個三級城市均可在1小時內抵達, 1.5小時經濟圈覆蓋成渝兩大城市在內的37座城市,輻射人口達到1.14億。
乘勢而為,遂寧在發展通道經濟上做起了文章。
走進遂寧經濟開發區電子信息工業園,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污水橫流。短短三年多時間,遂寧電子產業“無中生有”,實現了從“切薯片”到“切芯片”的歷史性跨越。目前,遂寧引進電子企業210家,形成了27類100余個電子元器件產品制造、電路板、新光源等完整產業鏈條。
在交通樞紐的拉動下,遂寧綠色食品、新能源、新光源、電子信息、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現代支柱產業迅速崛起。
鄉村公路讓幸福不斷延伸
“把路修在公路邊上,以后娶孫媳婦都好娶些!修這套房子光運磚的錢就能省一萬多。”隆昌縣胡家鎮的胡婆婆指著正在修建房屋的大兒子家,“到時娶孫媳婦,請你們來喝喜酒。”
農房沿路而建,成為很多村民的選擇。“村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會因道路的通暢降低很多!”隆昌縣交通局紀委書記馬孝正說。
當我們的車穿行在隆昌幾個鄉鎮的途中,只見公路兩邊的大棚像一朵朵白云鑲嵌在田間地頭,成規模地種著銷往周邊市縣的蔬菜;在只剩稻茬的稻田、水位很低的水塘中,一群群雞鴨在嬉戲、覓食;一口口魚塘養殖著草魚、鯉魚、鯽魚,等到春節時賣個好價錢……
遂寧船山區河沙鎮有著多年種植田藕的歷史,早在2004年,就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隨后成功注冊商標。但以前村里路不好,上門來收購的客商很少,藕農主要到農貿市場銷售,往往是產量大銷量小,農民豐產不增收。
近幾年來,遂寧全面實施“通村通暢工程”,著力改善交通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了制約全鎮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河沙鎮已建成村道水泥路15公里,完成泥結石路建設39公里,受益群眾達2萬余人。依托農村公路,河沙鎮發展田藕種植近4000畝,引進3家農業開發企業入駐。
“交通建設的根本,就是要顧民情、順民意、惠民生。”遂寧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正平如是說。
農村公路的快速建設,打通了城鄉商貿交流渠道,解決了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的問題,并由此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前三季度,遂寧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3.4%,居全省第6位。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這,正是樞紐建設的最大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