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農家景、品農家菜、住農家房,賞田園風光、嘗家常鮮菜、享瓦屋寧靜。
洗滌城市的喧囂和煩躁,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安享從容與淡定。每到周末,攜家帶口周邊游,已成為成都乃至四川城區人們生活的常態。
1月5日,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大會傳出信息:到2015年,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力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我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大眾旅游時代”鄉村游駛入“快車道”
“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800多年前,著名詩人陸游就曾以詩贊美過四川的鄉村農家。800多年后,我省的農民將陸游詩詞中的“農家樂”發揚光大。
成都市郫縣友愛鄉農科村是全國第一個辦起“農家樂”的地方。“徐家大院”更是被視為“農家樂”鼻祖。
繼之而起的是錦江區幸福梅林的花卉、龍泉驛書房村的花果觀賞、青城后山的避暑休閑、洛帶的古鎮文化、江家菜地的農地體驗……如今,成都市四周遍布形態相似、特色各異的農家樂。其他市州縣具備開辦“農家樂”的農村都紛紛效仿起了這一就地生財之道。
“鄉村游是農民最好的現金流。有什么產業能讓農民糊幾個貼餅子、賣幾個玉米、捉幾只雞就能直接得到經濟收益呢?有什么產業能為農民在家門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呢?只有旅游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旅游業商會會長王平說,農民發展農家樂,不需要太多的創業成本,也沒有太大的風險,是農民就業致富非常好的途徑。“鄉村游是農村發展低碳經濟最有天地的空間。青山綠水很多都在農村,農民身邊守著最有潛力的富礦。”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貴看來,不能單純從經濟實用主義的角度去看待鄉村游。“它也是城鄉一體化很重要的一個紐帶,能促進資源要素、信息在城鄉之間流動,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低碳產業。”李成貴說,鄉村旅游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它讓我們對農業農村資源的功能價值有了重新認識,“農業不僅能滿足胃的需要,還能滿足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心的需要。”
“要把農家樂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統一起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社總經理張駿說,從長遠來看,農家樂能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的滲透,講科學、講衛生、講文明,通過農家樂引發的城鄉串門,能自然而然地帶動農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轉變。
如今,全省51000多個行政村,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帶動農民致富的村超過2500個,占全省鄉村總數的5%,帶動400余萬農民受益。
“十一五”期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成為我省旅游業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
2010年,全省實現旅游收入1800億元,其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487億元,占27%,較2005年增長了2.35倍。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長李永清表示,“十二五”是“旅游發展黃金期”,中國將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消費正逐步成為人們的基本消費和剛性需求,四川將把鄉村旅游作為全省旅游的三大品牌(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之一。
“到2015年,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力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省農業廳副廳長傅志康表示,到“十二五”,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力爭實現接待人數和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29.41%,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0個、省級示范縣30個、示范點100個,規模以上“農家樂”2萬個。
▍標準化的服務讓農家樂“星味”十足
作為中國農家樂的“鼻祖”,農科村不僅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農家樂——“徐家大院”,更將這一新興的旅游模式成功地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國。
近年來,隨著成都周邊鄉村旅游景點的漸次崛起,輝煌一時的農科村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為了推動農科村提檔升級和更新換代,也為中國鄉村旅游探索一條“標準武裝”下的發展之路,2009年,農科村被國家標準委、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等六部門共同認定為“國家級農家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
為此,郫縣質監局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等農科村農家旅游服務,在已有國家、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了農科村農家旅游地方標準,形成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為補充,內容涵蓋景區建設、景區管理、環境保護、服務質量、產品質量、安全保衛、衛生要求、計量規范等方面的農家旅游標準化管理體系。
為了將標準體系貫穿到每一個環節,郫縣質監局還全面實施了“標準提升服務質量行動”,他們通過“企業+管理機構+技術培訓”的創新模式,為試點工作探索出了一條科學、先進、規范的發展道路。
和農家樂之前實施的一些規章制度不同,此次的標準,不但要求提升小環境,更明確了空氣、噪音、水質等大環境必須達標。
以前農科村只有簡單的化糞池,現在每個農家樂都安上了污水管道,聞不到臭氣,環境更加干凈清爽;以前農科村燒蜂窩煤,在院內隨意搭建灶臺,既弄得“烏煙瘴氣”,又很不衛生,現在都改成了天然氣;以前垃圾傾倒都很隨意,現在垃圾都是日產日清,餐廚垃圾也是統一處理……
“現在不但環境更好了,服務質量也提高了。”游客李女士說。
▍保持原生態魅力,避免城市化變異
鄉村旅游的獨特之處在于游客在原生態的環境下從事各種活動。一種鄉村的生活方式,一片地域居民的習俗,都是對他們無形的吸引。
鄉村旅游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出現諸多挑戰。作為起步不久的朝陽產業,很多地區的農家樂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些地方的鄉村旅游出現的同質化、城市化傾向、農家特色不足、活動內容單一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鄉村旅游各個地區千萬不能雷同,鄉鎮在建設規劃中應注意保留農村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是最大的財富。”王平委員說,有的地方發展鄉村游建豪華酒店,追求現代化的設施建設,這是一種誤區。如果比豪華、比現代,農村能比得過城市嗎?反而是那些最具農家特色、原汁原味的東西更能吸引城里人。
“農家樂不是簡單地吃吃飯、住住店、玩一玩,它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給游客呈現農村的民俗文化風貌,讓人們體味更多的特色文化底蘊。”全國政協委員林嘉騋指出。
在一些鄉村,由于受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價值的影響,村民對以服務為導向的旅游業非常陌生,他們缺乏從事旅游業的專業技能,不了解游客的需求和興趣,不理解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關系,不清楚村落發展的承載力,導致盲目破壞性開發,犧牲了村莊的原生態環境,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經營對象,破壞了“農”的環境,失去了“家”的氛圍。
于是,鄉村旅游開發時,在堅持生態性和有限性的基礎上強調經濟性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此外,整個國際鄉村旅游實踐,都表現出某些定位不準、裝飾城市化、鄉土環境氛圍不足等偏差——鄉村旅游存在的“城市化”傾向,降低了“鄉村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對此,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徐泛認為,要更準確地利用好鄉村旅游的特殊資源,需要在五個方面加深文化內涵的發掘:要較好地了解旅游產業的特點,不了解旅游涉及的方方面面,鄉村旅游所在的地區很難有 效 地 參 與 并 融 入 旅 游 發 展;摸清游客尋求經歷的意愿,以全面從供給適應需求的角度發展鄉村旅游;認識理性利用資源發展旅游的意義,堅持因地制宜,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規劃和管理村落的旅游發展;有內部約束地審視承載力和有限增長,沒有這樣的認識,就不懂得如何對以犧牲鄉村的社會與文化價值為代價的投資商說“不”;專業化地規劃和管理鄉村旅游發展,推動規模與內容千差萬別的鄉村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