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的基層細胞——社區,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出。近年來,巴州區大力推行城市小單元管理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步伐。
創新模式,劃小管理單元。按照“劃小社區→劃分小區→分單元樓幢→選配工作人員→建居民信息庫”的單元管理模式,分板塊實施。
經實地調研,將城區9個社區調整劃分為12個社區,再把社區統一劃分為若干小區,同一小區依次劃分單元,每個單元(樓幢)確定一名樓院長或樓幢召集人,協調本單元各項事宜。在小區和樓幢選配了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衛生監督員、樓院服務員、維穩信息員、治安巡邏員,把街道和社區的工作落實到人。以戶為單位開展“地毯式”信息采集,摸清居民家庭的基本情況,錄入微機,建立居民信息庫。
完善功能,豐富工作內容。社區將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廉租住房補貼及實物配租等惠民政策落實到小區,并堅持居民自己舉薦、自己評議、自己決定、自己監督。推行環境治理和維護小區由小區業主負責、小街小巷由社區負責的分級負責制,通過自議治理事項、自籌治理資金、自定管護制度,確保居住環境潔凈、美化。
整合資源,拓展服務范圍。全區公安、民政、計生、建設(房管)、勞動保障等部門派工作人員,在社區居委會組建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在居民小區組建社區服務工作站。開設信訪接待、民政服務、勞動保障等窗口,居民在不出小區的情況下,可直接辦理戶籍申報、社會保障申請等事項,個別事項還可委托工作站代辦。
建立機制,提升自治水平。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干部全部通過“公推公選”產生,專職社區干部實行競爭性上崗,并接受居民監督考核。建立民主議事決策機制,讓社區居民充分享有參與權、監督權,有效參與自治事務。西城街道草壩社區居委會對低保、廉租住房補貼、五保戶撫恤金審核和孝星、文明家庭評選等,組織居民召開“壩壩會”進行討論、表決,確保了公開、公平、公正,收到了很好效果。
創設條件,強化工作保障。合理設置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領導職數,采取從機關中抽調、從大中專畢業生中選聘、從轄區居民中推選等辦法,配強社區工作隊伍。通過政策支持、財政預算、社區自籌等形式,新建、改造社區支部活動室、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社區“三室一校(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市民學校)、“愛心慈善超市”等公益設施。
社區推行單元管理模式后,有效地縮小了社區管理半徑,延伸了服務觸角,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全天候、全覆蓋的工作格局,真正實現了“小組織、大作用”的目標。
促進了科學管理。通過劃小管理單元,讓辦事處和社區對居民的個人情況、需求情況更清楚,工作銜接更加緊密協調。增強了社區自治活力。堅持把擴大和實現社區居民自治作為落腳點,以小區為單位的管理模式,使居民真正成為小區決策者和監督者,業主委員會成為小區執行者,充分激發了自治活力。構建了和諧穩定局面。在創新社區管理實踐中,細化管理單元后,較好地體現了“小政府、大社會、強管理、優服務”的發展理念,通過黨員義務服務隊熱心為居民服務,體現了“熱心公益、友愛互助、注重德行”為核心的社區公共價值觀,構建了融洽和諧、互幫互助的社區人際關系,促進了社區和諧發展。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通過黨建工作進樓幢,擴大了社區黨建工作覆蓋面,有效整合了社區黨組織資源,適應了和諧社區建設需要,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當前城市的穩定與發展問題日益突出,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社區這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組織資源優勢,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加快推進城市健康發展。
完善居民自治有利于充分激活居民的自主意識,吸引居民積極主動參與城市改革、發展與治理,關鍵是要創新服務方式。社區在本質上是服務型的,不是管理型的;是便民型的,不是“管”民型的。城市社區建設的關鍵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為居民服好務。重點是要構建社區文化。社區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加居民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是提高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人居生活環境空間質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徑。根本是要強化組織保障。從實踐來看,居民民主參與意識嚴重不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對居民實現社會性的動員,這是一個基礎性的手段。(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巴州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