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暨核泄漏危機,重創日本經濟,引發全球市場動蕩。受其影響我國金融、汽車、電子、鋼鐵等市場已開始“紅燈”閃爍,赴日本會展在短期內也畫上“休止符”,一些會議城市在恐慌情緒影響下,對日本地震是否會影響我國會議市場十分擔憂。
總體上講,盡管中日互為第一、第三大貿易伙伴,日本國際會議數量名次排在我國前列,并一直是我國出境經貿展覽較大的市場,但由于我國會議產業鏈不依賴日本,會議在受日本地震影響產業的外圍運行,國內會議市場受日本大地震影響十分有限。
從國際會議市場看,近年來。在東北亞地區,中日韓三國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爭取國際會議、展覽會的主辦權。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后,大型會議、展覽會等在北京、上海、首爾、東京等各大城市舉辦,各國都看到會議產業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對此,日本政府對國際交流活動一直非常重視,給予稅收減免的政策優惠。就中日國際會議而言,兩國都面向全球會議市場,因貿易、科技和文化交流關系,相互在對方國家有一些會議舉行,但其規模和數量均影響不到各自會議市場。據國際有關專業機構公布的數據,1999年我國大陸(不含港、澳、臺)接待國際會議數量名次是世界第34位,北京名列城市第41位,日本穩居世界第12名,東京第27名;2006年我國排名升到第14名,北京第13名,日本排名退居第18名;2007年我國排名上升到12名,北京進入全球十強名列第8名,日本快速上升到第7名,2009年我國繼續上升到第9名,日本回落到第8名。從中日國際會議世界排名對比看,我國排名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根本不受日本排名上下波動的影響,雖然日本國際會議產業發展較早、較成熟,明顯走在中韓兩國前列,但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奉后,我國國際會議數量排名趕超日本,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從國內會議市場看,2010年曰奉在華企業22263家,對華投資項目1275個。每年在華舉辦的各種年會、論壇以小型為主,在我國專業報刊提供的會議信息中,幾乎找不到日本在華企業舉辦的有影響力的會議。在以“軟競爭力”強大著稱的跨國公司中,日本跨國企業在會獎旅游方面,為員工提供的機會并不樂觀,不僅如此,日本會獎服務也不如我國發展的好。據《2010中國及亞洲會獎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受仿供應商223家,平均員工數為262人中,中國占78%,亞洲(中國大陸除外)占3%,遠東(中國大陸除外)占2%,世界其他地區占17%,供應商客戶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含在亞洲統計內,占據會獎旅游服務市場比例很小。目前,因沒有日本企業在華每年參會的數量統計,從日本近中期,甚至中長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大趨勢看,日本在華企業在投資和生產方面與我國建立了密切的關系,通過參與各種會議獲取相關信息,進行技術交流和產品推廣,這是日本企業在中國發展不可缺少的工作,客觀上成為我國會議消費的一部分。在我國日本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一些會議城市揣摩不定日本地震后,是否會影響日本企業的參會熱情,起碼汽車、電子、鋼鐵等產業的參會企業可能要減少。事實上,一方面,日本企業在我國參會客戶所占整體比例較小;另一方面,決定日本企業參會熱情的因素,主要是中國的經濟環境和日本企在我國的盈利狀況。
從引發恐慌的原因看,這次日本地震最直接影響不僅僅是損毀財物、擾亂經濟運行,而是人們對核泄漏的態度。大量實踐表明,發展會議產業需要周邊和區域內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產業基礎和經濟發展為支撐,我國沿海會議城市擔心最多的正是核污染擴散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及我國有關機構已發布“日本核泄漏污染通過海流影響我國可能性很小”的信息,近日,我國諸多省市均測到人工放射性核素帶來極其微弱的附加輻射劑量,不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日本東京會議局表示,地震對日本其他地區的影響非常小,期待大家前往日本旅游和辦會。看來展覽與會議確有各自不同特點,在日本展覽能否如期舉辦的不確定聲中,一些計劃2011年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會議傳出信息,如6月的國際通信大會。7月的如空間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9月的網絡和電子工程國際會議等均在籌辦之中。可見,日本非地震地區能夠努力地照常舉辦會議,相比之下,我國會議市場還有什么可過分擔憂的呢。
日本是經濟強國,一旦日本核泄漏能夠有效控制,恢復重建的啟動將給中日雙方會議市場帶來一些新的商機,我們應積極地把有限的負面影響轉化為更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