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隸屬于服務業,業已發展為成長性最快的服務行業,兼具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特點。其明確被劃分為服務業領域,始于“十一五”規劃,首次在服務業發展中提及“發展會展業”,把會展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服務產業來發展,這是從中央層面第一次針對會展業的明確說法;“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并明確提及“促進廣告、會展業健康發展。”已將會展業置于和廣告業同級的地位,提法從“發展”到“促進”,印證了會展業的發展路徑,以及在服務業中份額的擴大。
在會展業的發展規劃中,驚喜地看到重慶、廈門、深圳、武漢、南京、成都、昆明、杭州、寧波、大連、沈陽等城市都專門地將“會展業”獨立出來,做出了會展產業的發展規劃,系統性地闡述了城市發展會展業的戰略步驟和具體目標。細數這些城市,也同樣發現皆屬于會展業發展比較繁榮的區域市場。向著“規劃”的目標前進,城市的“會展政策”就如路口的驛站,分時段地檢驗階段性成果。
產業的政策和產業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互為補充互為影響。除卻一線城市北上廣,豐富的市場化運作,沒有過多的會展政策。其他的城市,會展政策的數量、分類都與當地會展業的發展是成正比的。山東省、浙江省都屬于會展業大省,其省內有許多市、縣都把會展業當作一個城市經濟的重要推手來發展。比如,山東省的青島、濟南、威海、煙臺,都先后出臺了會展業的管理辦法和獎勵措施,正是因為有著會展政策的支撐和政府的有效管理,成就了青島“建材展”的發展,從幾家競爭辦同名展會到資源整合共建品牌展會;“臺灣名品博覽會”等流動展因為當地的政策扶持,而選擇了在濟南停泊,并獲得了主辦方臺北世貿中心的稱道,讓“糖酒會”幾經輪轉在2010年泉城成功舉辦;威海、煙臺都有著沿海城市在做會議方面的優勢,有威海的人居節,煙臺的果蔬會,引領著眾多的企業來參展參會,也讓許多企業受益非淺。
再看浙江省的會展政策之于會展業。杭州有西博會、休博會,寧波有食博會、服博會,義烏有文博會、森博會、義博會,培育這些品牌展會的是有作為的會展主管部門,規范化操作的組展單位,良好的會展市場秩序,多樣化的會展政策。杭州曾在金融危機之時,特別及時地出臺了《杭州會展業應對金融危機持續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這對于組展、參展、參觀的企業都是一個強有力的定心劑,也反映了杭州會展業對于市場的敏銳度和危機公關力。據了解,那一年杭州的會展經濟未退反進;寧波、義烏出臺政策的頻率都很快,政策的內容也很細致多元,有展覽活動管理,展位搭建,展會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也可看出當地會展市場的完善程度和機制。不只如此,其它的城市,溫州,嘉興,余姚也相繼出臺政策,來助推當地會展業的發展。在采訪中,我們也聽到一些企業明確地談及受惠于明確的政策扶持。
數量并不等同于質量,未必沒有政策就無發展會展業的潛力或打算,有了政策并不是城市會展業就有了保障。但會展政策在會展業的比重日趨增強,對會展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這是無穎的。一個法制國家的任何產業都需要“法規制度”這把雙刃劍。即是“產業”則需“產業制度”,在目前我國會展業的發展階段,國家和政府對會展業開始了認識和重視,那么“產業政策法規”就是基石,發展會展業才有專業合理的指導方針。
就會展政策層面來看,鼓勵性政策大于規范性政策。這是在會展業向上發展階段的必然,先有市場需要再有政策出現。對于后發的三線以及區域性會展城市,倒可以“跨越性”發展,有先行的城市做了標榜,有政策做了模板,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彎路,依據當地特色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會展政策。達至其期望目標。當我國的整個會展市場漸完整,產業鏈成熟,那么,下一個階段,將是國家在會展業整體層面的法規制度出現,各地在鼓勵、獎勵性政策漸多之時,也將出現“懲罰性”的法規制度,為會展產業長久發展奠定堅實的政策基礎。
編后:
穩定的政策環境是大多數展會落戶城市的首選因素之一,除去硬件條件之外,各種軟性服務和優勢成已為各會展城市奮勇力爭的方面。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持續穩定、符合客觀市場發展的政策將成為保障會展產業的重要利器。從中央到地方,在國家“十二五”經濟發展新時期里,必將高奏一曲曲政策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