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柯(悉尼)
中國當代著名影評人,常年旅居悉尼。本刊特約撰稿人。
出門旅游,除了必備衣物、地圖、零食之外,包里還總少不了一兩本路上書。
路上書與枕邊書不同。枕邊書可以厚得像磚頭,晦澀得像還沒熟的柿子,再不好讀也架不住一天一小段慢慢蠶食。路上書則不行,外出旅游,眼睛的主要任務在路上風景,手中小書不過填補空隙的零散補充,節(jié)奏要適宜,情節(jié)得抓人,文字該順暢,語氣須幽默。這要求說來實在不低,機場貨架上暢銷書們未必都能勝任。
必讀的一本當然是阿蘭#8226;德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旅行的藝術(shù)》。他從出發(fā)寫起,行者心理、動機、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名人軼事、行游藝術(shù),直到返回自己熟悉的臥室,借外省內(nèi),升華至靈魂的滌蕩。德波頓寫得輕松,嚴格的結(jié)構(gòu)體系下泉水噴涌般的內(nèi)容天馬行空般寬泛自由,讀來讓人時不時會心微笑,不愧為“旅行的藝術(shù)”,確是每一位出游者都不該錯過的好書。
小說也是旅游者的好選擇,經(jīng)典短篇最佳,既易收尾,又有回味,若其中收錄幾個與目的地相關(guān)的小故事那就更妙。長篇易讀的通俗故事也可,但像丹#8226;布朗(Dan Brown)的《達芬奇的密碼》之類的緊湊懸念小說又未必適合,因為故事太抓人也有副作用,搞不好出游時心不在焉地思忖下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更有書癡說不定干脆躲在旅館里拒不出戶,這豈不壞了旅游的本意?
如果說短篇小說適于作路上書,那散文詩歌估計也可,但也不盡然。散文詩歌的風格性極強,太過嚴肅正經(jīng),家國春秋那類絕不適宜路上速讀,好讀的都是詼諧幽默段子層出不窮的,比如我就極愛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但可惜《雅舍》小短文居多,車船舟馬的大塊時間就沒法用太過零散的小豆腐塊來抵擋。須長時閱讀,那還得回歸故事。
我記得小時候坐火車出游時列車員常拿大摞雜志報紙沿車廂販賣,銷路最好的是《故事會》跟《法制生活》,后者的俗艷封面讓我印象深刻,但內(nèi)容其實噱頭居多,現(xiàn)在回想則完全不具任何細節(jié)。這樣的口水讀物,就跟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旅行方式一樣,讀與沒讀,游與未游沒太大差別,怎么都是一片空白。當然打發(fā)時間也無不可,但既然花心思看了,不留下些什么總歸無法甘心。
至于關(guān)乎旅行本身的指南類讀物,我倒覺得該在出游前,而非出游中閱讀。初到異地,滿眼新奇新鮮,臨時抱佛腳狂翻指南還不如逮住一兩位本地人寒暄來的信息多。而指南,顧名思義,在于指明方向,提出建議,這些都是出行之前做功課時才該參考的書籍。我不喜歡頭腦中毫無概念地探訪陌生地域,哪怕是偏見之類的觀念,也覺得比沒有精彩,否則就喪失了驚奇、訝異、“原來如此”的樂趣。當然更大的風險是與最有特色的風景失之交臂,這想必才是旅人的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