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莉(蘇州)
圖書館館員,80后專欄作家。常以輕松的筆調談閱讀、談生活,文字清新、灑落,
給人以深刻的閱讀印象。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是最近在網絡上被頻頻轉發的一句話,強調了旅行和讀書對于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性。因為讀書和旅行,讓人見多識廣,見得多了,自然就會心胸豁達,視野寬廣,對自己也更有信心。而實際上,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書是他們的必需品,書籍和身體,必須一起上路,他們的旅行包里,一定會塞著一本或幾本可以隨時翻閱的書籍。
也有拖著一箱書旅行的。據說某劇作家,但凡旅行一定帶著個特制旅用皮書箱,里面塞滿二十多本書,想象其拖著書箱一路行走的情景,不禁讓人莞爾又心生敬意。但如此做法卻不一定效仿得來,因為多數人如果這樣,估計要做無用功,將書扛去又扛回,帶得太多,反而沒空看。
當然,不管是一本、幾本還是一箱書,旅途中有書作伴,卻是打發無聊時光的好方式。作家葉兆言還發現,“表面上看,在孤寂的旅途中,往往只是因為無聊,因為枯燥,我們才想到了閱讀,其實正是因為無聊和枯燥,我們內心深處渴望閱讀的本能才被有效地激發了出來。旅途中,讀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閱讀,我們在無意中感到了安慰?!痹瓉砺猛局械拈喿x,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還是接近真實自我的一種方式。
至于旅途中讀什么書,卻是因人而異。有人喜歡翻看內容輕松的雜志、短篇小說或散文,也有人喜歡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新潮一代還可能喜歡隨身攜帶電子書,一邊讓手指在屏幕上滑動一邊閱讀文字。
在一個與平日里完全不同的陌生地方,適合旅人閱讀的書還有旅游隨筆,像英國阿蘭#8226;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臺灣知名作家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日本攝影作家星野道夫《在漫長的旅途中》等、以及各種出行指南、旅游攻略,像《2011中國自助游》、《臺灣自助游》、《藏地牛皮書》等,這些書籍可以讓旅人一路看風景,一路知行合一,加深對旅游地風土人情的了解。
比如上面提到的《藏地牛皮書》,被譽為是“去西藏的首備物品”,大家去西藏的時候就可以帶上。這是一本實用性的旅行工具書,它帶你走進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與長江源頭、唐古拉山、走進布達拉宮、茶馬古道、大理古城、香格里拉一步步靠近,而且作者還在那些手繪地圖上細致地指引車站、賓館、小吃攤,甚至告訴讀者如何上廁所,如何防蟲咬,在藏地旅游吃、住、行、玩方面有哪些竅門。作者提供的許多信息都來自于自己真實的旅行感受,比如在介紹服裝準備時,作者提醒驢友“最重要的是保暖和方便,建議選用含灰的顏色,這樣更容易接近普通百姓,坐長途車也耐臟些?!?/p>
旅途中閱讀的場所有很多,比如沿途的休息點、汽車、火車、飛機上、站臺、候車廳、旅館等。辛苦走了一路,找個陰涼的地方坐下,喝幾口茶水翻讀幾頁書,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節奏,待氣定神閑休息充分后,繼續踏上旅途;在交通工具上的讀書,屬汽車上最不易,顛簸中看書容易頭暈,而火車、飛機上看書則相對舒適些,當然,坐火車無座插冰棍似的情況除外;站臺上的閱讀,時間短暫,且要注意不要因為專注看書錯過車次,候車廳里看書,同樣要留意廣播里的開車時間播報;旅館的讀書,則適合一天游玩下來,累了躺在床上翻讀,在睡意來襲后美美地進入夢鄉。
我最常用來打發時間的閱讀場所往往在機場候車廳。每次機場的廣播響起“各位旅客,我們抱歉地通知,您乘坐的××航班,由于××,不能按時起飛”晚點通知時,我在旅行前準備的書便派上用場了。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你除了耐心等候廣播通知起飛,焦急、坐立不安都不能改變事實。而此時的閱讀,卻能讓你安靜下來。比如有一次在虹橋機場里,因為空中管制,我搭乘的上海到廈門的飛機,足足晚點了四個多小時。而就在這四小時相對充裕的時間里,我看完了某期《小說月報》里的一個長篇,還有幾個短篇,感覺比平時看得還入神,四個小時也就一晃過去了。